“多校划片,六年一学位,北京天价学区房要降温了!”近日,北京西城区确定实施“多校划片”的消息一出,唱衰学区房的声音不绝于耳。
如果学区房真降温,那“多校划片”政策效应也就实现了。“多校划片”的政策设计,就是要降低学区房择校功能。以前实行“单校划片”入学,买学位房就可进对口热门学校,导致学位房价格飙升。而“多校划片”,学区里有热门学校也有相对薄弱的学校,买了学区房不再能保证入读热门学校,是否能入读看电脑随机摇号结果,这就降低了学区房择校功能,由此为学区房降温。“六年一学位”也是出于同样的初衷,避免炒作交易学区房。
早在多年前,教育部就提出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采取“多校划片”入学措施。从全国各地实行“多校划片”入学政策的效果看,“多校划片”是否能起到抑制学区房热、择校热作用,主要取决于实行这一政策后,各地是否有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实际行动。具体而言,就是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如果没有进一步行动,“多校划片”政策实际效果或将不理想。由于学区之间、学区内部学校之间依旧存在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学生家长仍旧存在择校焦虑,在整体办学质量较高的学区,学区房价格或仍将居高不下。
“多校划片”政策说到底只是过渡政策,是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采取的技术手段。理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应该是“单校划片”对口入学,这会减少择校焦虑。实行“单校划片”对口入学,却没有学位房热、择校热,其前提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没有办学质量与条件的明显差距。因此,“多校划片”是义务教育不均衡背景下采取的过渡措施,在实行“多校划片”入学后,地方教育部门要以最终实现“单校划片”为目标,尽快缩小学区内学校办学差距,由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以“多校划片”入学来提高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只要在对口学区入学,就算就近入学),并以此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成就,对这种“伪均衡”有必要保持警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绝不会如此简单轻松。笔者认为,评价一地义务教育是否均衡,可将当地是否有热门学区房作为重要指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力度越大,投资学区房的风险就越大,学区房不需要唱衰,自然就会降温了。
在采取“多校划片”“六年一学位”等技术手段治理择校热的同时,需要有更“硬核”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举措。这应该包括:强化省级财政统筹,从以区县财政为主保障义务教育资源,改革调整为以省(市)级财政统筹义务教育资源,以此缩小区县间义务教育资源差距;切实建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换制,让交流、轮换制度化、常态化。
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北京市也曾在2016年明确要求,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或工作满6年的正、副校长和教师,原则上要进行交流轮岗。但从现实看,我们距离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实行“多校划片”后,让同一学区的多校均衡发展,加强学区制管理,推进教师交流轮换是关键。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