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京版控烟令实施以来,围绕“严”与“难”众说纷纭。有人调侃,“带顶儿”的地儿不准吸,“露天人密”不准吸,看来除了家里,到其他场所吸烟都有可能挨罚。那么家是吸烟者的后花园吗?看起来并不靠谱。调查显示,相比在外,家庭控烟其实更早也更严,一般人家都有不许在家吸烟乃至不许带满身烟味儿回家的“家规”“家法”。
控烟,家庭的约束相当给力。许多吸烟者在酒桌上、办公室甚至学校、医院里都吞云吐雾满不在乎,但在家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少吸、不吸,实在按捺不住的,要么跑到阳台推开窗户、要么躲进厨房打开抽油烟机吸一会儿,更多的则选择推门而出——到楼道里去吸烟。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扛不住家人的埋怨和抗议,更不愿乌烟瘴气影响妻儿老小的健康。在家“不敢”吸烟是好事,但这“私”与“公”也不过一门之隔,到楼道里吸烟怎么就心安理得、堂而皇之?顾念“家里人”可以做到自律克己,而对“其他人”,哪怕是门对门的邻居、桌挨桌的同事,也时不时忽略无视,好像二手烟三手烟的危害不存在了似的,背后的思维方式很耐人寻味。
不唯控烟,在社会文明领域,“家法”常常严于国法,“私地”的表现往往好于“公地”,这似乎已经成为某种规律。街道上、广场上、公园里、小区里,尽管规定白纸黑字写得清楚,“严禁”“请勿”的标识比比皆是,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攀爬涂鸦之人依然屡禁不绝,可他们一旦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间,诸般令人反感的陋习立马不治而愈。精心料理“私地”,而任性对待“公地”,只要求随心所欲的权利和自由,而认为维护公共环境和秩序、尊重和关照他人利益不是我的义务、不干我的事儿,恐怕正是公德时而不彰,不文明行为难止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场所控烟是转变“烟文化”的契机,更是提升全社会公共意识水位的契机。
有人说,素质就是不用提醒,那么,文明就是从顾小家扩展到顾大家。费孝通老先生曾以“差序格局”描述乡土中国的社会观念,指出中国人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晕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而规矩法度的执行也会随着这种关系的不同而加以某种程度的伸缩。如今,面对现代社会火热紧密的“新集体生活”,我们迫切要做的,正是打破“差序”,构建一种普遍的标准,重塑“人人自觉遵规守矩、人人自然相善其群”的文化土壤。
控烟乃民之所愿,“最严”模式从纸上、嘴上落到实处,不仅需要依靠“盯”“管”“跟”“罚”,更需要一个漫长的文化养成过程。掐灭一支烟到底难不难?问问吸烟者在家怎么办也许就明白了。
(摘编自6月5日《北京日报》,原题为《控烟,“家法严于国法”?》)
邓海建:吸烟被拘成新闻是执法之过 2010-07-29 |
长江日报:吸烟:从个人嗜好到公共政策 2010-05-11 |
劝阻能阻止吸烟者吗? 2011-04-06 |
长沙晚报:别让规劝文明者孤立无援 2013-10-10 |
李 清:“领导戒烟易内分泌失调”别当笑话看 2014-01-02 |
叶金福:“霸占”公共楼道不应该 2014-08-26 |
佟 彤:让吸烟者有适度羞耻感 2014-09-01 |
陆文江:从严控烟重在有法必行 2014-11-25 |
伍希贤:抽支烟罚500元?“最严禁烟令”... 2014-11-25 |
韩虹婷:有效控烟,党员干部要带头 2014-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