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王丽芳:一曲男儿壮歌 一片家国豪情
//www.workercn.cn2015-12-07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双甲子年。这一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上海沪剧院 《邓世昌》创排。2015年,沪剧《邓世昌》演到北京梅兰芳大戏院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丹东黄海海域的这艘沉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当舞台上,北洋水师将士英魂们伫立成墙,一束历史的光照进当下。

  一出戏,是一代人对历史的凭吊。戏曲人用声与形、音与画,触碰着真实历史的悲壮与苍凉。一年多来,沪剧《邓世昌》经历三次修改,从文本结构到表演分寸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出戏中,我们看到了充满敬业而严肃的态度,全神贯注的虔诚之心。

  北洋水师在激烈海战中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敌舰火力,并于炮弹打尽之际指挥“致远”号撞向“吉野”号,落水后拒绝同伴救援,与爱犬一起殉国————这段故事载于中小学历史课本,家喻户晓,激起无限壮怀豪情。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豪情在当今,于大多数人的日常,是有些模糊的。这样一出戏在今天引发众多关注,其可喜之处在于,唤起观者少年时代血性与豪情的记忆。

  北洋水师是中华民族军事力量走向现代化的第一番心血,其瓦解冰消有多方面因素。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拼杀血战至舰毁人亡、全军覆灭的壮烈史实,其实并非某一个英雄的赞歌,而是一众昂扬男儿的群像。与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冲向日军“吉野”号试图与之同归于尽相映照的,是刘步蟾在“定远”号重伤难转后毁舰殉国,是丁汝昌战败拒降、服毒自杀以谢国人,是日本联合舰队各舰鸣炮致哀,是当时美国《纽约时报》带着敬意的报道。沪剧《邓世昌》从这宏大的历史中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聚焦邓世昌的行动和情感脉络,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办法。而一旦选准角度,方言与剧种其实不是问题。

  沪剧《邓世昌》不满足于写事件,更将关注点放在人的身上。邓世昌的成长经历如何,少年怎样胸怀大志、努力上进,明知邻国强敌虎视眈眈,他怎样忧心如焚,眼看同学战友们沉沦时他遭遇过怎样的迷惘,身负重重压力时怎样不屈抗争,面对诱惑劝降时怎样坚定豪迈,正是通过这样丰满、多侧面的描摹,英雄方显得鲜活可敬。通常我们会认为,吴侬软语的沪剧并不擅长战争题材。沪剧《邓世昌》的主创扬长避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展现英雄的柔情一面,细细描绘邓世昌与妻子何如真相濡以沫、互敬互爱的夫妻情。茅善玉饰演的何如真,是这出男人戏里的唯一女性,温柔坚韧如刀剑丛里的一朵玫瑰、狂涛骇浪中的一道港湾,正是英雄之心魂所系。铁骨英雄因为这缕柔情的装点,方显得真实可亲。越是塑造英雄之可亲、可敬,当最后玉石俱焚的时刻到来时,那种豪情、悲壮才越打动人心。

  尤其可喜的是沪剧《邓世昌》在音乐唱腔方面的可贵尝试。主题音乐丰富浑厚,虽头尾的歌曲《大海啊大海》稍有违和,但整体显得大气磅礴。唱腔方面,沪剧一个常见的做法是将极有特色和表现力的“赋子板”用在高潮,作为主人公的感情宣泄手段。但这个戏题材却有点特殊,高潮也正是海战最激烈的部分,此时唱“赋子板”,显然是不合适的。《邓世昌》的主创将“赋子板”安排在邓世昌面对日本东乡平八郎劝降的时刻,大段斥责一气呵成,凛凛正气震撼山河。而在撞船的高潮部分,却用起了徽调中的“高拨子”。这高亢激越中带有悲愤苍凉的曲调,在京剧、淮剧、梆子戏中很多见,但在以往的沪剧中从未用过。而此前大家可能也从未想过,用在这个特定的题材中竟是如此贴切。这种沪剧音乐从“无”到“有”的新创造,又一次拓宽剧种的表现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沪剧这个本土剧种,正在与当代都市一起向前迈进。

  (作者为沪剧青年评论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