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9届金像奖正式公布获奖名单,《少年的你》喜提最佳剧本奖等八项大奖,成为近日文化热点事件。在电影评分高、演员演技好等好评之外,不少资深小说迷翻出原著涉嫌抄袭、“融梗”东野圭吾多部小说的“证据”,质疑电影获奖的合理性,再次将版权保护话题推向风口浪尖。(5月7日《羊城晚报》)
事实上,围绕这部电影展开的讨论,始终离不开悬而未决的原著“融梗”争议。“融梗”指的是并不直接大段搬运其他作品表述,而是不经授权,挪用作品中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早在2016年电影《少年的你》原作《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在晋江文学网连载时,即被指“融梗”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部分情节。2019年6月,《少年的你》也受到“融梗”在内的各种指摘,一度让制片方压力倍增,最终延后上映时间。
模仿致敬还是抄袭“融梗”,我们必须加以正视和厘清,不能让外界质疑停留于舆论反映诉求的阶段,更不应任由作品雷同的是与非,在无休止的“口水战”中沦为一地鸡毛。对于证据确凿的依法处理、褫夺其生存空间,对于舆论误伤的公开澄清、还以清白。至于是否剧本涉嫌“融梗”,电影改编剧本就被判了“死刑”,还能不能在剧作层面谈论等引申问题,也是时候作出阶段性结论。
要知道,作品被质疑抄袭“融梗”,如若始终没有相关方面权威判定,或者沉浸在“作品好即可被接受或被原谅”的观念,而不言版权保护,长此以往的后果是,缺乏自主创作能力和独立思考、只想走捷径的侵权者,将肆无忌惮从别人作品中寻找“灵感”,堂而皇之照搬他人桥段,更多盗取他人成果的所谓“原创”作品将流出市面,经过影视化改编,为市场所包容和接受。这无疑会助长不正之风,让“问题IP”有处安放、有利可图。
现有的《著作权法》保护体系,给辩称“模仿”的“抄袭”留下一定的暧昧空间。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是当前世界上所有国家著作权法中通行的原则,申请版权必须是作者独立的措词表达。换言之,受保护的只是表达方式,却并非潜在的想法,而要保护创意、判定“融梗”难度不可谓不大。
鉴于此,影视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履行审查职责,聘请有较高学术水平、法律素养的专家,同时吸纳一些大众评审,对受争议的影视作品是否“融梗”甚至抄袭等问题“一锤定音”。有了专家和大众评审的从严把关,不仅可以广开言路,也能从很大程度上规避影视作品引发版权之争。而作为各电视剧制作单位,拍摄前夕也可邀请公众介入,对剧本内容监督把关,只要发现并指证剧本有问题,则不予通过、放弃拍摄,并依法追责。这样既体现制作单位的应有担当,也能促使有关创作者谨小慎微,打消抄袭、借鉴、套用的念头。
除此之外,演员与剧本二者是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演员参演涉嫌“融梗”的影视作品,也并非只是通过作品及演技成就自己,势必还会影响自身的社会声誉,为可能出现的负面新闻“买单”。在挑选剧本时,演员及其经纪团队有必要重视版权问题,爱惜自己的羽毛,为角色和自己负责。惟其如此,才能在演艺道路上走得更长久。
在很长时间内,主张侵权的创作者大多还面临着费时费力搜集证据,付出高昂成本提起诉讼的困境。且不论最终能否胜诉,即便顺利拿到赔偿,创作者也可能因此得罪利益集团,在圈内无法立足。所以还应着力降低其维权成本,建立强而有力的创作者工会,健全现行的法律制度,帮助原作者依法维权。
归根结底,不管从公正还是效率角度出发,“融梗”或抄袭都不应成为从小说到影视作品的完美出口。尊重原创作品,不能见猎心喜,也不能顺手牵羊,这应然成为行业普遍接受的公正观。而在这种公正观背后,同样也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只有对受争议作品作出公正评判,并加以规范约束,方可降低这种消耗,让原创者安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影视IP市场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