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两年有余的“韩春雨事件”终于有了调查结果。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公布了对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同时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
“韩春雨事件”可谓近年来涉及科研诚信的一则典型案例。一方面,该团队研究结果当初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其所引发的争议和影响已远超出国内。仅以对其研究结果质疑者的国别而论,就包括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德国、韩国等多国科研人员,而且在从2016年5月论文发表至2017年8月韩春雨团队主动撤稿期间,各方先后以质疑、声明、回应等多种形式展开争辩,使得事件的调查处理成为了关乎我国科研诚信的标志性事件。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发表后,韩春雨不仅在媒体热情洋溢的报道中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科研新星,而且各种荣誉、奖励和经费投入纷至沓来,由此还触及了如何客观科学评价科研成果并予以恰当激励的问题。
虽然对公众来说,两年的等待有些“磨人”,不过这也非如一些报道所言是“迟到的校方声明”。比照当年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发表于《科学》杂志的论文造假事件,校方同样是经过了历时近两年的调查,最终证实其论文中的所有图像和数据都是伪造,戳破了黄在该国“克隆之父”的神话。对于“韩春雨事件”,尽管多位科研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份调查结果只是给出了一个非主观造假的结论,却没有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迫切希望看到的是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确切原因”。但正如《科技日报》所言:“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对类似引起广泛质疑的争议性事件,将启动严肃的遵循科学规律的调查;我们不仅关注过程更注重结果,以消除公众‘会不会又不了了之’的疑虑”。
从过程到结果,此事的最大警示在于,它再一次深刻说明了科研诚信不是儿戏。站在科研者个体的角度,理应将恪守科研规范和诚信内化为自觉意识。科学工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客观的可以证伪性质,需经得起重复检验,因此任何想在研究过程、结果上的投机取巧或造假行为,始终都是“纸包不住火”。站在学术共同体的角度,科研诚信既关乎个体又关乎整体。每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诚信上爱惜自己的羽毛,都是在呵护学术共同体声誉。
这一事件也提醒相关部门,在评价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成果时,不应该盲目“造星”,不仅要尊重专业者意见,还应该更加客观公正。抛开“韩春雨事件”,很多科研造假都与职称评定、荣誉奖励存在一定关联,这要求我们不但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行为,对此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同时也要对那些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予以更多激励和支持,推动形成有利于科研诚信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