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你还好吧?”“我挺好的,您怎么样?”“我挺好的,你忙你的吧!”挂掉80多岁母亲打来的电话,已经年过六旬的“毛毛”——连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教授已是泪盈眼眶。但转身,她擦干眼泪,又投入到紧张的急诊救治中。
魏捷:“铁娘子”奋战抗疫一线
鏖战“火线”
“白天共管抢救室20个危重患者,日间留观的4人,上呼吸机6人次。病人直接排到门诊大厅门口了。最后担架车没了,监护仪没了,氧气坛子没了,输液架没了,插线板也没了……七点走时留给夜班16个病人,4个上着呼吸机,还有4个可能要上无创。今晚又是一场恶战!”
这是急诊医生胡念丹,1月29日在朋友圈随手记下的一组数字,也是魏捷教授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重症医学团队,自疫情爆发以来的常规工作状态。
急诊科,在任何一家医院的任何时候,都是救治前线。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魏捷和她的团队从前线直接变成了“火线”。这一次的惊涛骇浪,让从事急诊工作37年、重症工作10年的她,也始料未及。
“以往急诊科是有就诊高峰期的。但是现在,一天24小时中22小时都是高峰,每天好几百号病人就诊,别说吃饭、喝水了,上厕所都很困难。忙到半夜两点喘口气后,凌晨4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随时面临病人低压低氧、高热惊厥等突发事件;濒死病人的现场气场插管、上呼吸机、心肺复苏除颤等快节奏高压力急诊操作……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急救病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新冠肺炎传染源。这给见惯生死的魏捷团队,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压力。
疫情浪潮中的“定心丸”
在父母眼中,魏捷永远是那个娇弱的需要疼爱和呵护的小“毛毛”。但在急诊团队中,她却是永远站在第一线的急诊前锋、抗肺斗士,是急诊团队中的“铁娘子”。
“每年除夕都会在科室度过。我们会贴窗花,裱福字,挂灯笼。而今年,抬头,是看不到头的待诊病人;低头,是内心探不到边的压力和惶恐。”这是除夕夜,魏捷在朋友圈记录下的一段话。
面对重压,“铁娘子”毫不退缩。
92岁的顾爹爹,大年三十被被送急诊抢救。魏捷和团队检查后发现,爹爹虽无发热咳嗽现象,但有重度双肺感染,生命垂危。医护团队在安全防护下迅速抢救生命,随后立即进行包括新冠病毒核酸在内的系列检测。在团队的精心救治下爹爹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75岁的沈婆婆因发热伴呼吸困难前来急诊就诊,氧饱和度只有83%,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大片膜玻璃样改变,考虑病毒性肺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提示阳性。魏捷等医护团队给予面罩吸氧以及抗病毒、抗感染、激素等治疗。在急诊抢救室治疗4天后,婆婆的氧饱和度恢复到99%,呼吸困难症状完全解除,生命体征平稳。
在这场抗疫战役中,魏捷带领的“急诊人”,除了救治急救病人外,还承担着其它学科危重患者的抢救任务。往往是救助电话一来,魏捷他们就得立即出发。但她很自豪的表示,急诊人的知识结构是横向的,技术储备也很全面,关键时候稍做梳理和整合,就可以解决临床很多问题。淡定从容、临危不乱、团队协作是急诊人最大的特质。
抗击疫情期间,魏捷一直强调作为一名医师,除了要勇敢,更要智慧。医生只有保护好自己做好防护,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救治病人。
“这一路,决不让步!”
抗击疫情还在继续。
魏捷的爱人是一名退休的外科医生,每天早上送她上班。以往的上班路上,两人总是有说有笑,自疫情发生并确定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有医护人员感染之后,两人常常一路相顾无言,只有简单一句,“晚上要接,打个电话。”
除了辛苦,魏捷感受最深的,还是青年“急诊人”的担当。“关键时刻,他们靠得住!”
疫情爆发后急诊科刚开始重新排班,就有青年护士站出来,“魏主任,我来加班,孩子有我妈妈照顾。但请你答应我,不要告诉我妈妈。”“魏主任,我刚把孩子送老家,正从四川坐火车回武汉。飞机停飞了,武汉站不能停靠,我只能在下一站下车。但是您放心,今天晚上我的夜班,我怎么都要赶回来。”党员医护李文强、陈静、朱睿瑶,都是急诊科外派到基层医院的骨干。听说科室人员紧缺,他们自愿放弃休假,迅速返回投入到战斗岗位。
急诊科还有一位女医生,怀孕5个星期了,却一声不响奋战在一线。直到有一天交班的时候,当她脱下防护服,魏捷才突然意识到她怀孕了,当即就把她“赶”回了家。
每一句对话、每一条微信、每一通电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人请战时的各种细节,魏捷如数家珍。她欣慰地表示,关键时刻看担当。这支技术过硬、团结友爱的队伍从未让她失望过,给了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不竭动力。
“铁娘子”,真豪杰。魏捷在朋友圈里写道:“说了会赢,就一定赢!女排精神,永不负!这一路,决不让步!”“待到疫情控制那一天,我们一起畅快抱头痛哭再仰天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