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男护士韩遵海给妻子的家书上,有这么一张照片——刚值完班从隔离病房出来,在“战袍”的包裹与汗水的浸泡下,他衣衫半湿,双手苍白,却笑容灿烂。家书中,他写道:“你放心,武汉是我的福地。非常愿意为这个城市做点事情。”
这是一年来韩遵海第三次踏上武汉,看到昔日红火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小韩的心情很复杂,他在心里说:武汉别怕,我们来了!
韩遵海所在的病区有40多位患者。“第一次接触确诊患者,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他很快调整过来。因为是综合ICU出身,有13年的危重病人护理经验,无论是使用无创呼吸机、对病情预判,还是处理呼吸困难,安抚隔离病人焦虑不安的情绪,韩遵海都游刃有余。但以前最普通的血管穿刺,现在有点困难,“因为带着两三层手套,再加上出汗,指头寻找血管的感觉不那么灵敏了。”
医务人员身穿防护服,看起来像机器猫,分不清谁是谁。这天,病房巡视的韩遵海刚说了一句话,就被一位患者听出来:“你是小韩吧!”
这位大姐因为护理亲人自己也被感染,家人都被隔离,入院后没有人给她补给日用品,于是韩遵海把自己备用的牙膏、香皂和卫生纸等等都送给她。每次护理完都会多些安慰和鼓励。
“我怎么也联系不上他了。”韩遵海知道,“他”是大姐护理的亲人,是谁,大姐却不肯透露。
“您别担心,有医务人员照顾着,可能暂时不方便接电话。”
安慰完,韩遵海自己心里也跟着难过起来,这个时候失联,很可能是不好的结果。
“知道病人都很焦虑,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
大家商量,就在“必要动作”完成后,增加病房巡视。鼓励患者,再多问一句:“您有什么需要的?”甚至自费买来水果,一一送到床头。
增加病房巡视,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工作,而他们却义无反顾。
“我们ICU平时的工作强度就比较大,所以目前这样的工作强度能吃得消,可以长期坚持。”
当被问起什么时候回家,他如是说。
“湖北的医务人员已经坚持一个多月了,而且他们平时听到的消息可能是舅舅被感染了,爷爷去世了……我们这层就收治了一个确诊的护士。他们身体上、心理上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想起来真是心疼。”
妻子看到韩遵海的照片,同样心疼。但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如同她得知丈夫要去武汉援助时,虽然万般担心和不舍,也没有多说一句。她知道韩遵海是个热心肠,光无偿献血证书就好多本,加起来有3600ml,在这样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推脱。
在北京同仁验光配镜工作的妻子火速为韩遵海换了一副特殊的眼镜。眼镜腿是弹性带,可以绑在头上,更牢固;镜框上方加厚与额头贴合,更防护。一切都收拾好,她却没去送行,“怕去了更伤心。”
韩遵海一直安慰妻子,“放心,武汉是我的福地。”原来2019年5月,他到武汉参加中华护理学会举办的“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9月再来,在ICU工作的他带着自己的6项专利,参加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
提起这个小伙子,护士长评价:“踏实好学,遇到问题爱琢磨,虽然干活稍微慢点,但是心细,关爱病人尤其突出。”他设计的气切内套管清洗刷、保持床面平整的医用床单等等,都是在护理过程中遇到工具不顺手,或者想帮患者解决问题,慢慢琢磨出来的。
韩遵海的父母在山东临沂的一个小村庄,怕二老担心,他都瞒着。现在,他和妻子的微信头像都换成一幅图:大红色背景下,金色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分外耀眼。宛若两团火,表达着彼此的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