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国力,一种是精神国力。辞旧迎新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让这个城市陷于疫情包围的困境之中。由此引发的巨大灾难,考验着这个东方大国。
如果说能在十天左右的时间迅速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中国物质国力的一种象征,那么,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的那种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则是这个国家精神国力的象征。
有一位西方人这样感慨:中国是这样一个国家,每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保卫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是的,经历过无数困厄的中华民族,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战胜过一个又一个大灾大难之后,她以崭新的姿态挺立于世界东方,就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候站出来。从抗洪抢险到汶川地震,这种国家精神总能在“瞬间爆发”和“静水流深”之间转换,总能够凝聚起不屈的民族意志和情感;我们这个国家总能够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新的边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国家一声令下,武汉等地成了人类与病毒抗争的战场。众多医务工作者逆行救援,海内外同胞纷纷捐款捐物,各种各样的救灾物资运往武汉……中华儿女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井喷”式的救援热忱让国际社会为之震撼。
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仅要看平时,还要看它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的国家意志、社会价值和公民精神。那些灾难面前一个个“第一时间”、一个个“中国记录”,不仅是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展示,更是进步的中国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人文精神的提升,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文明力量的升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凝聚力;“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现代志愿精神拓展着新内涵;“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因千万个平民英雄的真情故事而鲜活;“坚守岗位、干好本职”,为爱国主义增添了理性的厚度。经过这次战“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在这次战“疫”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中国人民。那位将一箱口罩送给执勤民警的无名小伙,那位驱车几百公里将蔬菜送往武汉的河南农民,那位月工资600元却捐款12000元的东港环卫老人,那位因渐冻症而腿脚不便却奋战在抢救一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那些为抢建火神山医院而顾不上休息的工人们,那个亏钱也要给一线医护人员送饭的可爱小老板,那对为抗击疫情而捐出婚礼钱的小夫妻,那群为救治患者而与病毒搏斗、与死神赛跑的医务人员,以及那位84岁还临危受命、呼吁别人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奔赴武汉的可敬院士……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出现,这些人集聚的撼动人心的不凡力量,汇成了一股股澎湃奔腾的暖流,激荡起一曲曲爱的交响,让我们对打赢这场战“疫”更有信心和决心。
二战后,一位德国老太太放在地下室桌子上的一盆花,让当时一个叫哈里曼的美国人感慨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们处在这样一个凄惨的境地,还能想到在桌上摆设一些花,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最近,在武汉市一家方舱医院里,一位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静心读书的小伙子打动了无数人。身处危局而心怀静气,是因为他相信“只要配合治疗,一定会好起来”,更是因为他和前述很多人一样,身上蕴含着不凡的力量。这力量,是打赢这场阻击战的重要支撑;这些人,是支撑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铭记这股力量,凝聚这些人,我们当下和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让我们铭记这震撼人心的不凡力量,凝聚那萤火般星星点点的善,拥抱那绵绵不绝的爱的涌流,全力投身这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疫”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上下同欲、共克时艰。
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作者王传宝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