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坚守在重症监护室,他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2020-02-25 19:00:28  来源:中国军网

  决战重症监护室

  ——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李文放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陈国全

  特约记者 孙国强

  战“疫”一线有两个地方,让人闻之色变,也让人肃然起敬。

  重症监护室。它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名称:“ICU”。这里,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屏障;这里的医护人员,被誉为危重病人的“守护者”。

  “红区”。在抗疫定点医院,“红”“黄”“绿”3种颜色,分别代表3个区域: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红区”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是人类与病魔激烈交锋的区域。战斗在这里,医护人员个个是勇士。

  重症监护室“红区”,堪称战“疫”火线。

  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以来,李文放坚守的阵地只有一个——重症监护室“红区”。

  这位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担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

  在患者眼中,这位急救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2月24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李文放(右)与患者交流。新华社发(吴浩宇 摄)

  勇士之胆

  “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李文放与病毒较量的最近距离不到20厘米!

  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第一天,医护人员就见证了这位重症医学专家的血性胆气——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里的重症监护室暂没有负压环境,为患者进行插拔抢救时,飞沫很容易喷射到脸上。那天,12名危重患者转运到这里,一名患者心脏骤停。李文放快步上前,手握人工球囊,插稳鼻导管,在距离患者不到20厘米的地方,及时将氧气一点点打进患者的肺里……

  谁也没想到,他们到武汉的第一仗,就是一场危险的遭遇战。

  汉口医院,是武汉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3家定点医院之一。李文放和战友们抵达这里时,地方同行们已与新冠病毒激烈“交火”。

  此刻,摆在李文放和战友们面前的是异常严峻的形势——

  防疫标准不够。由于汉口医院是由康复医院临时改建的传染病医院,重症病房布局不完善,医护人员容易被感染。

  临危受命,李文放带领战友们连夜在“火线”完善防疫布局。他们梳理优化感染控制程序、诊治程序和救治方案,重新布置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

  床位不够。病房本来设计的是16个床位,受条件限制,只开了8个床位,远远不能满足危重病人救治之需……

  为了增加病房床位,李文放果断决定压缩部分缓冲区,增设2个床位。3天后,18个床位全部开放,尽最大努力抢救危重症病人。

  对于传染病房来说,缓冲区是一道关键的隔离防护屏障。压缩缓冲区,意味着感染风险增加。尽管同事们都被李文放的建议吓了一跳,但都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他、无条件地支持他。

  信任的背后,是李文放不顾一切往前冲的勇气,更是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实力——

  奔赴汶川抗震救灾,在外学习的他拎起办公室的行囊就出发。蹲守在“帐篷ICU”里,他夜以继日,抢救了32名挤压伤综合征伤员。

  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他第一时间出现在手术室。在那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营救中,他成功救治18名伤员。

  ……

  这一次,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资源调配、力量编组和流程考核,李文放和战友们很快全面接管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全力救治危重患者。

  插满管子的病人、医生护士急促的脚步、各种监控仪器的“滴滴”声……这是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最前线的重症监护室“红区”的真实场景,也是李文放和战友们的战“疫”常态。

  “这是一条生死火线,我们只有冲上去,才能把生命抢回来。”在李文放看来,重症监护室历来是打硬仗的地方。在这里战斗,是巨大挑战,更是如山重任,“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2月24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李文放为患者诊治。新华社发(吴浩宇 摄)

  勇士之心

  “看到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我常泪湿眼眶”

  在重症监护室“红区”,每天都记录着悲怆,也孕育着希望。

  为了让悲怆少一点、希望多一些,李文放以秒来计算在“红区”战斗的时间。

  “快!”这是护士张婷听到李文放说得最多的一个字,语气短促有力,不容置疑。那天早晨,一进病房,张婷就看到了每个病床床头贴着的提示:“检查患者进气管是否完全进入鼻腔,防止脱落!”

  那是夜里值班的李文放打印并逐个贴上去的。“李主任就是这样,做事从不过夜。” 张婷说。

  “快一秒,就可能救活一个生命。”经年累月的ICU职业生涯,李文放养成了风风火火的习惯:吃饭快、走路快、思考快、做决定快……

  然而在火神山医院,这位重症医学专家让人敬佩的不仅是“快”,还有他的“慢”。

  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位老奶奶。她听力不太好,别人只有大声说话才能和她勉强交流。李文放瞅准空闲,守在老奶奶病床前,一遍遍询问病史。最终,他对症下药,老奶奶病情很快好转。

  “快,是为了救命;慢,同样是为了救命。”当军医30年,李文放有一个习惯:每收治一个新病人,都要尽可能多了解一些病情。

  火神山医院ICU收治患者当天,收治了10名危重症患者。李文放坚持给所有患者查体,为每个人制订治疗方案。他告诉身边的战友:“每一名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非千篇一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救治。”

  耐心问诊,换来的是自己的放心、患者的信心。

  一位地方医院影像科医生,被感染后病情加重,心情沮丧。李文放问明情况后,连夜为这名被感染的医生重新制订治疗方案。目前,这名患者病情转危为安。

  “我们的救治给重症患者带来了信心,也给医生同行带来了希望。”李文放说,来到武汉的第一天,内心就受到了极大触动:“看到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我常泪湿眼眶。”

  战“红区”,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这样一颗时时把患者放在心上的“红心”。

  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第一天,李文放遇到了从上海到武汉出差感染新冠肺炎的乌大叔。那时候,乌大叔情绪低落。见此情景,李文放说:“我是海军军医大学教授,我们的重症救护专业技术先进。我们有信心,你也一定要有信心!等你康复后,咱们一起回上海!” 听到是上海来的解放军医学专家,乌大叔眼睛一亮,精神立刻振作起来。

  医疗队离开汉口医院转战火神山那天,乌大叔专门来找李文放合影留念。两人共同约定:“上海见!”

2月24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李文放把写有注意事项的A4纸贴在患者床头。新华社发(吴浩宇 摄)

  勇士之情

  “与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与这里的人们同行”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文放会悄悄把手机拿出来,看一段视频。

  那段让人动容的视频,是他的爱人张英发来的。视频里,张英动情地说:“你到武汉已经第10天了。从一开始的千头万绪,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我真的为你感到自豪。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17年前,同为军人的张英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在那里战斗了40多天;17年后,李文放在武汉火神山继续同疫魔战斗。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这是相隔17年的责任传递。夫妻俩相继赴“汤”蹈“火”,成为抗“疫”一线的战地佳话。

  两年前,张英退出现役。那天,她深情地对李文放说:“穿了22年军装,我明白该如何做一名军嫂。”

  在妻子张英眼中,李文放有义更有情。

  宁夏西吉,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在那里,李文放曾成功救治一名60多岁回族老汉,还自己掏钱垫付了医疗费。10年过去了,李文放和老人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月至少通一次电话。有句话,老人在电话里说了10年:“你这娃,千万注意身体啊!”

  在李文放救治的众多患者中,老人是极为普通的一位。这些年,李文放换了几部手机,但他始终保存着所有打来的电话号码。这些号码的主人,有的是他抢救过的患者,还有的是患者的家人。逢年过节的时候,这些平静的号码都会热闹起来。李文放的手机屏幕上,满是暖心的祝福。

  这些舍不得删除的电话号码,像音符一样,组成李文放心中最动听的歌。

  那是一首希望的歌。正如此时此刻,在惊心动魄的重症监护室“红区”,患者一次次为他和战友们竖起大拇指。

  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此时此刻,这座城市枝头绽放的花。

  微博热搜上,武汉最新的城市宣传片里,有句话让人觉得格外温暖:“阴霾终将过去,有你们在,武汉不孤单。”

  “与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与这里的人们同行。” 李文放说,他并不孤单。

  勇士一往无前,但并不孤单。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一路同行——那是勇士不断前行的力量。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0年2月25日02版)

编辑:王晓超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只要我们都在,武汉就不会孤独

    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着工作着,他们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服从大局任劳任怨、听从指挥勇敢“逆行”,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维护着社会的肌体健康。

  • 中工时评:推动复工复产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

    各地各级工会也应当充分发挥职工服务热线、服务APP和公众号等在线工具的功能,对涉及职工权益的问题提前介入,有效疏导,合理协商,有效确保非疫情重点地区的各行业复工复产顺利进行。

  • 中工时评: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有了积极变化。根据国家卫建委的数据,2月17日0~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79例,连续第14日呈下降态势,全国已有多个省份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

  • 中工时评:宅在家的日子里,不妨学好技能

    “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是失败的根源,但希望的种子也孕育在其中。”成功的人永远都是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危机中看到转机,关键在于如何做,而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人物

  • 坚守在重症监护室,他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决战重症监护室——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李文放重症监护室。它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名称:“ICU”。这里,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屏障;这里的医护人员,被誉为危重病人的“守护者”。“红区”。在抗疫定点医院,“红”“黄”“绿”3种颜色,分别代表3个区域: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红区”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是人类与病魔激烈交锋的区域。战斗在这里,医护人员个个是勇士。

  • 我是党员,我在战“疫”一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强化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冲到一线,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

  • 「战“疫”· 誌」“一个数字就是一个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您好,XX隔离点转运病人的车辆已经出发了,请注意对接,联系人电话是XXXXXXXXX”“您好,XX街道半小时后会送3名病人到XX隔离点,请注意对接。”夜深了,高雨薇仍在忙碌高雨薇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的一名干警。自2月8日起,她被借往区防疫专班隔离组负责数据统计工作。

  • 武汉志愿者:街头战“疫”,作驰援一线的“护航员”

    我叫胡敏,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女孩,在家乡做着不咸不淡的小生意。我们,就是在武汉街头战“疫”,驰援一线的“护航员”,我们负责整个武汉的物资运送。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