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估计很多人都已觉察到,新闻报道似乎也容易“扎堆”。最新的例证是,在湖北荆州发生电梯卷人事故后,乘坐电梯仿佛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广西、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最近一周都出现了电梯伤人事件。
这种“新闻扎堆”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媒介现象。是电梯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了吗?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近期电梯事故被报道得比较多,就与气候、气温等因素确有一定关系。
“新闻扎堆”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在某个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报道出现之后,很多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本地寻找相似的新闻线索,这样既能贴近本地受众,又能参与到舆情“合唱”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舆论搭车”。
“新闻扎堆”的出现,也是社会情绪反弹的反映。当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或者出现了极端个体事件而突然成为舆论热点,压抑已久的情绪自然容易喷涌而出,媒体和公众也更可能注意到相关问题。
这种“搭车”“傍热点”,有时也有一定积极意义。每一天,大大小小的电梯安全事故,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媒体相对集中报道类似事故,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声势,能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拿上台面进行严肃讨论。事实上,我们很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初都是由一些个案和相关报道推动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新闻扎堆”都值得鼓励。比如,有些媒体为了“舆论搭车”,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往某个热点上靠;再比如,某地出现一些很奇葩、低俗的社会新闻后,也有媒体忙不迭地“凑热闹”……最终只会损伤媒体公信力。
只要尊重新闻规律、遵守职业规范、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为推动问题的解决,即使出现“新闻扎堆”也是正常现象。善用媒体话语权,让更多声音得到应有的关注,让更多问题得到正视和解决,才能写出有力量的报道,这一点应成为基本共识。
扬子晚报:“豪华编制”频频曝光 舆论监督... 2008-12-08 |
扬子晚报:“豪华编制”频频曝光 舆论监督... 2008-12-08 |
京华时报:别让百姓无端猜想官员豪宅 2010-04-20 |
张玉胜:“三公”周末扎堆公开太讨巧 2011-07-19 |
范子军:清一色“副局长道歉反思”管用否 2012-04-13 |
陈尧文:来去无踪的“湘潭神女” 2012-04-24 |
王玉初:公款吃喝回潮,露头就要打 2013-04-03 |
中国青年报:别把舆论监督演绎成舆论宣泄 2013-07-02 |
刘雪松:公交纵火案不需媒体“博眼球” 2014-07-23 |
曹 林:部长通道上被冷落的不只是安监局长 2015-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