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心有理想,便有花儿绽放
张 博
//www.workercn.cn2017-06-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学,有一股让人从庸常生活中超拔而出的力量,在宁静中更好地思考

  青春是什么模样?30岁以前,别说是找到答案,我连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看到周围的同龄人,时不时戴着复古眼镜,唱着《老男孩》,喟叹时光的流逝,感慨“初老症”的烦恼,我才意识到,不少人的青春已然成了“奢侈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胎记”。回首过去,文学是我最深的青春记忆。学生时代简单而美好,只有两个字:读书。我学的是中文专业,不看书怎么行呢?导师的督促,更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哪怕是吃饭的碎片时间,我也愿意用来品读一首小词;哪怕是在宿舍和教学楼之间穿行的短暂片刻,我也愿意用来回味一段经典。慢慢地,这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有没有人催,只要一天不读书,就像没过日子一样,心中总是空落落的。

  之所以钟情于文学,更是因为它有一股让人从庸常生活中超拔而出的力量。坐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和馆前那一排银杏树朝夕相对,互相印证着成长和成熟;坐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抱着厚厚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深切地体会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纷纷扰扰的平凡生活中,文学就像一缕清风,能让人的心灵归于平静。

  拥有一份宁静,才能更好地思考。正如一句话所说的,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从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到圣彼得堡的东方研究院,再到台北的历史文献馆……我很庆幸,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里,邂逅了文学,并学会了思考。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世界里,“求索”都是我生命的一个主题。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多见见世面,多濡染世界的丰富多彩,多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段让生命宽度为之广阔的追寻;对我的青春而言,这是一份不悔初衷的执著和坚定。

  如今,我已完成博士学业,回到了热爱的家乡。为了有更多时间、更加专注,我放弃了相对稳定的教师工作,走上了更具挑战性的文学创作之路。周围不少人都说,文学创作太苦太累,又没有稳定的收入,即便写出来了,也不一定有读者、知音。朋友们的规劝确实是好意,可哪个职业不苦不累?人不都是要努力过、付出过,摔过跤、流过泪,才有可能收获成功吗?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不因坎坷而畏惧,不因困难而停步,这不正是青春应有的样子吗?

  青春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一位作家有言,青春不是年龄,而是心境。年纪再大,只要怀揣着“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抱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洒脱,这样的人生,永远都洋溢着青春。想来,依旧是那句话:心中有理想在,便有花儿绽放。

  (作者为台湾艺术大学艺术学博士、文学编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