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必须承认,一些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本身是维护课堂纪律的一种规定动作,目的是为了克服一些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尊师重道,让手机真正回归通讯工具的本位。然而,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实行“无手机课堂”,是一种痛苦的历练。因为手机似乎成了他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如今要暂时“摘除”这个器官,显然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
不可否认,如今手机在大学生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几乎人手一部,在课堂上低头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的情形屡见不鲜,人们称之为“课堂低头族”。特别是,目前微信的用户数已超过6.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4.7亿,并仍在加速普及中,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微信时代。不仅是大学生,一些中老年人,如果没有使用微信,便被认为落伍。微信的兴起,也加速了人群“圈子化”,如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至于“课堂低头族”,让人不得不发出慨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却各自埋头玩手机、发微信。
从表面上看,依赖移动电子产品,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殊不知,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中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要知道,虚拟社交中的“乐趣”,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为代价的。一些人废寝忘食地经营虚拟社交群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业或工作没做好,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照顾好,更尖锐的现实矛盾有增无减。可见,手机像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当它植入学习、生活新常态,与正常学习、生活步调和谐,才会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功夫更在课堂外。不管信息传速多快、音画信息多真实、文字多感动,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无论如何也模拟和传递不了对面交流时的真切眼神、近旁相伴时的温暖气息以及心理上的安全踏实,莫以过度的低头,减少甚至伤害到同老师和同学在真实生活中的互动。特别是,现代大学生,更多的时候应该依靠亲近大自然、亲近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减轻学业压力、传递感情。真正幸福和快乐的大学生涯,还是应该在阳光下、在现实里、在家庭和学业中实现。
长沙晚报:高校不应放任课堂“低头族” 2014-04-28 |
宋 华:仅倡议“无手机”课堂还远远不够 2014-04-28 |
杨朝清:大学城需用良性互动消除隔阂感 2014-11-06 |
余祖欣:谨防大学新生罹患“电子病” 2015-08-24 |
刘建国:手机拍笔记,何止是学生太慵懒? 2015-11-02 |
毕晓哲:大学生开启“O2O”模式就是与现... 2015-11-09 |
林日新:“学霸笔记”为大学生树起一面勤学... 2015-12-08 |
“无手机课堂”要推行更要“升级” 2015-12-25 |
叶倾辰:无手机课堂,不过是回归常识 2015-12-31 |
高亚洲:不妨为“无手机课堂”点个赞 2015-12-3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