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克服手机依赖功夫更在课堂外
汪昌莲
//www.workercn.cn2015-12-31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必须承认,一些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本身是维护课堂纪律的一种规定动作,目的是为了克服一些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尊师重道,让手机真正回归通讯工具的本位。然而,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实行“无手机课堂”,是一种痛苦的历练。因为手机似乎成了他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如今要暂时“摘除”这个器官,显然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

  不可否认,如今手机在大学生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几乎人手一部,在课堂上低头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的情形屡见不鲜,人们称之为“课堂低头族”。特别是,目前微信的用户数已超过6.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4.7亿,并仍在加速普及中,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微信时代。不仅是大学生,一些中老年人,如果没有使用微信,便被认为落伍。微信的兴起,也加速了人群“圈子化”,如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至于“课堂低头族”,让人不得不发出慨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却各自埋头玩手机、发微信。

  从表面上看,依赖移动电子产品,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殊不知,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中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要知道,虚拟社交中的“乐趣”,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为代价的。一些人废寝忘食地经营虚拟社交群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业或工作没做好,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照顾好,更尖锐的现实矛盾有增无减。可见,手机像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当它植入学习、生活新常态,与正常学习、生活步调和谐,才会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功夫更在课堂外。不管信息传速多快、音画信息多真实、文字多感动,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无论如何也模拟和传递不了对面交流时的真切眼神、近旁相伴时的温暖气息以及心理上的安全踏实,莫以过度的低头,减少甚至伤害到同老师和同学在真实生活中的互动。特别是,现代大学生,更多的时候应该依靠亲近大自然、亲近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减轻学业压力、传递感情。真正幸福和快乐的大学生涯,还是应该在阳光下、在现实里、在家庭和学业中实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