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编外谈-正文
变脸失手 何必翻脸
//www.workercn.cn2017-06-22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段“川剧变脸”的视频在网上火热传开,这“火”的原因却有些“尴尬”,表演者在“变脸”过程中接连失误,最终捂脸离场。变脸大师彭登怀的爱徒康勇先生认为,该表演者的失误从直观形式上泄露了川剧变脸特殊道具的组合程序,从演出服装、道具配饰、表演风格上,严格讲是对川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的“腐蚀”。((6月21日《成都晚报》)

  反思 基础要扎实 才不丢脸

  川剧变脸是不仅具有强烈的国家和地域特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可以视为是传统艺术的一张“脸”。这门艺术不仅有着很强的技术要求,也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辛苦练习,这样才能确保在表演时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熟练和完美展示艺术魅力。再者,练好基本功也可以减少出现失误的概率,而且即使在表演中出现一些瑕疵,也能够淡然化解,不留痕迹。

  这位火锅店的员工喜爱川剧变脸,在业余时间学习这门艺术,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但是在学习中,还是应该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精益求精,这样不仅是对艺术的敬畏,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要有十年一剑的精神,艺术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悉心研究和练习,需要付出无数的艰辛和努力,这就需要每位热爱艺术表演的人,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脚踏实地、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恒心。

  再者,要做好周全设计,在表演上既要做好最好的准备,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一些失误和意外,一旦表演出现失误,应该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显然是一个需要事前考虑的问题,唯有做好“最坏的准备”,才能在出现问题时,不慌乱,坦然面对,理智应对,机智解决。这位火锅店员工显然没有如此,才会在表演失败后,不知所措,尴尬离场。这种结果不仅折损个人形象,也给这项艺术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唯有对艺术充满敬畏,扎实苦练,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用纯熟的技艺维护变脸这张“脸”,才是对艺术最好的弘扬,也是对观众最好的尊重。刘剑飞

  析理 更多人喜欢 才是国粹

  一名普通的火锅店员工,为了增加点收入,也为了给饭店增加人气,在火锅店表演“变脸”,与顾客互动,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即便表演出现失误,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涉及了“变脸”,立即引起了剧变。甚至引来专业人士的指责。

  川剧绝活包括变脸、吐火、藏刀、滚灯、水秀等,尤其是变脸,天下皆知。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由此才认识川剧,把“变脸”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并无不当。但这位“川剧大师”的指责是否成立呢,笔者不以为然。

  川剧是国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没有错。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普通人就不能表演呢?显然不是。京剧也是国粹,但从来没有人因此而否定各种票友,甚至普通百姓的哼唱。更没有人因为某位票友在公园里高唱时荒腔走板,而觉得侮辱了京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喜欢,有那么多人学习和表演,它才显得生机勃勃,尽管很多人可能唱不好,但有什么关系呢?专业的表演者永远是少数,爱好者才是一门艺术生存下去的基础。

  事实上,我们今天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正是鼓励更多的人去喜欢、去学习,去随便地哼唱,只有如此,文化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不会走向衰亡。一次表演失误,就说成是“腐蚀”,难道是想把川剧锁进保险箱里吗?

  作为一名普通饭店员工,这样的表演,即便没有精髓和情感,没有传情传艺可言,但却同样也显示了其对川剧的喜欢和热爱。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喜欢和热爱者,川剧才有发扬光大之时。作为“川剧大师”,发出“木偶式表演”让人痛心的感慨,实在是有害于川剧的发展的。关育兵

  异见 没人不失误 不必苛责

  “川剧变脸”被称之为传统绝技,是因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受到各地观众的好评和热捧,因此每当有“川剧变脸”演出时,都能赢得众多好奇的眼神以及热烈的喝彩。

  不过“川剧变脸”虽然看似神奇,但本质上仍属于一种表演技巧,乃是川剧里的人物特技,而既然是表演,就存在人为失误或失败的概率。此次网络曝光的“川剧变脸”表演失败并不奇怪,谁还没失手的时候,但因此就上纲上线,认为其“泄露国粹玄机”,则就有些过于敏感了。

  从“川剧变脸”的表演技巧来看,其主要是凭借演员的手法、扮相、身法等特点,适时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以迅雷之势实现变脸。看似玄妙无比,实际上跟魔术类似,拼的就是手疾眼快,如果掌握变脸技巧,假以时日练习纯熟,普通人也能够学会变脸。事实上,网络曝光的“川剧变脸”失败者就不是专业演员,只是火锅店的普通员工,经过短暂培训就掌握了变脸技巧,只是还不够熟练罢了。

  以往变脸演员数量少,又跟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总是保留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潜规则,令“川剧变脸”技巧的传承受到影响。现在经过媒体传播和技术扩散,“川剧变脸”已成为一种大众表演节目,全国各地都能见到表演者,实际上推动了“川剧变脸”的发展,使其从近乎濒危的情况下,走向新的繁荣局面。

  而且,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阻碍成为历史,各种魔术、幻术、技巧都失去了神秘性,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详细揭秘信息。就算魔术大师、变脸大师的手法再快,在高速摄像机下面,也将暴露无遗。现代科技为之去魅,揭开背后的秘密,却不影响观赏性,大师的饭碗也没被砸掉,仍然有大批观众欣赏表演艺术美。

  因此,对“川剧变脸”表演失败者应报以宽容,鼓励其继续努力练习,改进自己的技巧,不妨向刘德华学习,其持之以恒拜师学艺,经过7年的努力,最终1分钟可以变6张脸,不仅获得业内认可,也为“川剧变脸”的传播、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江德斌

  建言 应强化传承 建立规则

  想想看,变脸失败恐非此仅一例吧。只不过这一次的“失败”经由网络放大,才引发了热议,“变脸大师”的“痛心”。变脸既然是一种表演艺术,其实有成功就可能有失败,自然也应允许和宽容失败。况且,表演者仅是火锅店员工,所以有网友称,“别先入为主,人家表演的是喜剧,才不是川剧呢”。再退一步,即使专业演员表演失误,同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言及“腐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我看也是想多了。

  “川剧变脸”堪称“国宝、绝活、奇观”。变脸艺人头一扭,手一挥,黑脸、花脸、红脸、人脸、鬼脸,刷刷刷十几张脸就能变出来。在今天,“川剧变脸”正日益走进公众的庸常生活。不仅“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而且早就入了茶肆酒楼,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闲文化。对此,我持赞成态度。事实上,类似的“国粹”、“文化遗产”,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活在公众的文化生活中,才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如果高高在上,束之高阁,只会走向消亡。

  诚如那位火锅店员工既然“业余”,从其身段和一招一式的动作就能看出是个“门外汉”,出现失败还是小事,可如此没有精髓和情感,毫无传情传艺可言的“木偶式表演”,确实有可能倒了观众胃口,进而伤害了这一艺术的神圣意味。但这恰恰是川剧变脸这一艺术瑰宝走近百姓,大众化进程必然付出的小成本。

  为此,有必要强化川剧的收徒标准,重申行业游戏规则。其艺术表演者不仅当尊重川剧绝技艺术的表演风格,且需提高精准度,具有深厚基本功。在未学到精髓之际不要急于登台。对业余演员要实施行业化管理,既授其艺技,又教之艺德。为防止“变脸”艺术走形变味,以至于被“腐蚀”,不妨实行演出资格报备制。否则,可视为侵权追究责任。刘效仁

  三言两语

  大师的言辞,让人觉得不舒服,不应该去苛责一个业余的表演者。

  ——小米

  大师说的也对,拙劣的表演,确实会让人对一种艺术大倒胃口,影响它的声誉。

  ——认真

  他演的不好,但至少有勇气,至少喜欢,希望给他点儿鼓励。

  ——冰盐粒

  不是书法家不能写字,不是歌唱家不能唱歌,这是什么道理?

  ——山海

  其实我觉得最可怕的不是表演的不好,而是没人愿意去表演。

  ——阿旭

  既然是表演,多用点儿心也没错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吃苦怎么可能练好?——山场边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