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追记中科院资深院士侯仁之:纵横百年 深情守望
//www.workercn.cn2013-11-03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北京到华盛顿,他守望了一份基业

    据夫人张玮瑛总结,侯仁之一生写作的高峰期是在晚年。从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间,他发表文章百篇之多。这种旺盛精力一直延续到近90岁。他起床很早,到中午时分,有时会说上一句:“我已经工作了8小时了。”

    在这段时间,他不但学术成果频出,也以“中国申遗第一人”的名号为外界所知。

    1984年,侯仁之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从事科学研究,在夫人的协助下完成了极为重要的论文《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在该校工作期间,侯仁之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世界文化和自然保护公约”,其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更有效地保护对人类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我国却尚未参加。

    据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回忆,在1985年全国政协会议之前,他收到侯仁之的来信。侯仁之告诉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应该加入这个公约,希望与他联名在政协会议上提交一份有关的提案。

    1985年的政协会议上,他联合阳含熙、罗哲文和郑孝燮3位委员共同签名提交提案。当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我国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我国有了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保护的项目。现在我国得以列入该公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已有近30处,并且日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作为一个地理学家,侯仁之的足迹不仅仅留在古城、古道,更留在了野外荒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侯仁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与同事学生一起完成了对宁夏河东沙区、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的多次考察,发现了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包括不同时代的大小古城废墟,也揭示了环境变迁问题,正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沙漠化。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年逾八旬的他仍然持续不断去沙漠考察。1993年的暑假,侯仁之又带着学生们去内蒙古的赤峰市考察。不料大雨冲垮路基,火车只到京郊怀柔就返回了。于是,最后一次野外考察就这样结束了,那年,侯仁之82岁。

    如果说人生的广度是以一生行走的地域来界定,人生的深度是以纵贯历史的思考来衡量,那么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百年人生,可谓纵横跌宕。而他一生为人低调、淡薄、平和,则是参透了生活的大智慧。

    侯仁之在90岁时说谈到自己“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愿这平静安详永远陪伴先生。(科技日报北京11月2日电 本报记者 游雪晴)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