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再入工地,征服欲望被点燃
自从上次失败后,李强一年没进工地。这一年中,他经常跑到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拉着工程师聊天。“那些工程师常年工作在一线,熟悉很多新型填料,他们提出一种可能性我就会到实验室‘摇瓶子’,做小规模的实验。”
从实验中李强逐渐积累了一些数据,总结出一些经验,并在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李强参与研发了“土著微生物强化水处理”的新技术。
“目前国内环保领域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是投放含有微生物制剂的活性污泥,这种方法存在致病菌流行和生态入侵的风险。我们的土著微生物强化水处理技术,将原生态位的土著功能微生物进行解析、分离,从而成为‘特效菌剂’,去‘吃掉’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李强向记者介绍,这种污水处理方法,效率更高,同时风险、成本也大大降低。
当时,天津某化工厂生产原料中含有大量高毒性物质,他们听说了南开大学研发的新技术,迫不及待登门合作。李强带上他的科研团队再次走出实验室,来到工地,看见那酱黄色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污水,感到格外熟悉,“内心中的征服欲再次被瞬间点燃”。
利用“土著微生物强化水处理”技术,李强和他的团队每天净化污水200吨到400吨。原本随时面临停业整顿风险的企业,污水处理效果达标,并通过了天津市环保局验收。该方案将运营成本降低2/3,为企业节省约20万元/年。后来此方案又被天津其他两家污水处理厂采用。
从此,企业邀约不断。这些年来,李强参与处理的污染物累计逾万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不乏污染重灾区,光睡过的工地就有几十个。“一个理科生,比工科生做的东西还要偏应用。”博士论文答辩时,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越中说。
扎根工地,最能实现自我价值
国外名校博士后、211大学讲师、国企上市公司产品研发部学术带头人……多年的勤奋和用心积累让毕业季的李强有了选择的资本。出人意料,他选择了一家小研究所,从此扎根工地。
这一决定令所有人大跌眼镜:“怎么不去高校?”“怎么不去一线城市”……
远在大连老家的母亲更是强烈反对:“又是工地,风吹日晒不说,还是‘有毒作业’啊!”
李强的母亲忘不了,一年前暑假李强回家,一进门都认不出了: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消瘦得好像站立不住,头发蓬乱,浑身都是蚊子叮的大包……
李强的女朋友也不太支持他“泡”工地,每次去了工地,整个人就“失联”了,有时候半夜会收到他的短信:刚收工。
为什么要去工地?
他比亲人更知道,工地生活有多辛苦:没有热水,没有药品,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趁凉快开工,冬天没有暖气,有时和农民工一起住4人一“棚”的临时建筑,夜里被毒蚊子咬肿……
李强说,这几年的经历和自己的知识结构让他已经离不开工地了,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已经从专业需要转化成为了他的内在需求。“工地上确实是有毒作业,可我不想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工地上最能实现我的价值。”
工作签约前,李强仔细考察了当地的环保现状:目前鲁南地区的污染比较严重,而当地环保工程公司对污染物处理得不尽如人意,老百姓反映,每天烟囱里冒出的烟都不是一种颜色。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李强已做好了规划:如果当地重度污染的局面能够扭转,他也许会转而去其他地方继续从事环保事业;如果一直不好,他就会一直会提取“土著微生物”去“吃掉”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直到“吃完”为止。(朱 虹 马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