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郭庆:在无声世界的大门前,静候铁树开花(图)
//www.workercn.cn2014-07-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无声世界的大门前,静候铁树开花

——记江苏省邳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郭庆

郭庆在给聋哑儿童做康复训练。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摄

  俗话说,哑巴说话,铁树开花。而在江苏邳州,有一位70后乡村女教师,17年来,她让50多名聋哑儿童开口说了话。

  她叫郭庆。她说:“即使上天给这些孩子按下了静音键,我也要让他们发出最美的声音。”

  4个聋哑孩子的故事

  1997年,大学毕业的郭庆来到了邳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任务就是用手语教语文。

  这些孩子最小的6岁,最大的15岁。教学过程中,郭庆用手比画着,用图片、模型引导着……特教中心的领导发现,郭庆虽然年轻,工作却非常认真。

  2009年,学校组建语言康复部,校长对她说:“你来负责。”郭庆欣然答应。

  那年6月,郭庆挨家挨户找3岁以下的聋哑儿童,那是语言康复的黄金年龄。“我是特教中心的,听说你孙女听力不好,我们能帮她免费康复。”可是,一颗炽热的心却一次次被淋湿:“你胡说,我家孩子很正常。”

  跑了一个月,郭庆只招到4个孩子,其中有3人还是亲姐弟。他们是杨娜、杨晓晓、杨羔和韩承豪。把4个孩子带回学校,郭庆开始努力教他们发声、说话。“小孩子很难教,整天哭闹,我把他们一个个哄好,然后敲鼓,告诉他们,老师一敲鼓,你们就把手举起来。可是,孩子们完全听不懂。”她只好一只手敲鼓,另一只手帮着孩子把手举起来。但她一放手,孩子就又不举手了。10天、20天过去了,校领导说:“算了吧,办语言康复班可能不切实际。”家长说:“郭老师,这些天辛苦你了,我还是把孩子带回去吧。”可郭庆不愿放弃:“让我再试一试。”

  第60天,奇迹终于发生了。当鼓槌刚敲击鼓面那一刻,一只小手缓缓举了起来。是杨晓晓,她听见了!郭庆激动地一把抱住杨晓晓,连鼓槌砸到自己脚上都没察觉。接下来,另三只小手也慢慢举起来了。窗外的家长激动地冲进教室,抱着郭庆喜极而泣。

  “我愿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每一个聋哑孩子,都有一段辛酸的记忆。他们受到的忽视、冷落比常人多得多。”郭庆说,“但他们都是父母心中的希望,我想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在班上,4岁的女孩孙梦一见到记者,便甜甜地叫了声“爷爷”。若不是郭庆介绍,记者怎么也看不出她是个聋哑儿童。“孙梦一的妈妈周颖也是我的学生。”郭庆说,“那天,周颖把孙梦一交到我手里说:‘郭老师,您能把我教好,也一定能把我女儿教好。’”

  17年前,6岁的周颖来到郭庆的班上。她怕生,每当郭庆靠近,她就扑上来咬。不爱和人沟通,加上“青春期叛逆”,初一时,周颖从学校跑回家,不愿再上课。郭庆每天去看她,用手语和她谈心。三个月后,周颖重返学校,后来考入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在工作之余,郭庆还承担了母亲的责任。一次值夜班,学生张凡呕吐不止,郭庆急忙带她去医院,挂号、检查、化验,直到孩子输完液,舒服了,她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将孩子背回学校。

  记者问:“在你们心目中,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孩子说:“像妈妈!”

  “很多孩子学会说话后,便叫我妈妈。但我不想让他们过多依赖我,他们自身有残疾,更需要自立、自强。我愿做引路人,帮助他们走得更远。”郭庆说。

  郭庆办公室的文件柜塞得满满当当,上面一层是一沓沓个案康复日记、郭庆个人随笔、家长来信反馈……

  “下面一层是什么?”记者问。“是些不重要的东西。”郭庆说。

  记者的好奇心让她打开了柜门,里面是数不清的奖牌和荣誉。郭庆说:“特殊教育需要执着耕耘,恒心坚守。做到这些,静候花开、实现梦想的时刻也就到了。”(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