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郭进考: 41年麦田淘“金”(图)
//www.workercn.cn2014-11-20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老天爷变,我就变”

  11月11日,像平日一样,郭进考一早就带着学生来到试验田里查看苗情。

  麦田边上的行道树枯叶已落,但田中的麦苗却正吐露新叶,翠色欲滴。“这边是使用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小麦材料,相隔地块里,是我们用新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的小麦材料。”郭进考近看远瞧,边指边说。

  “搞育种是科学,也是哲学。”郭进考一向认为,按自然科学的方式搞小麦育种,往往会陷在技术小格局里,把小麦“做小了”。“思路才是关键,一个合格的育种家,要能准确把握育种的方向。”

  “老天爷变,我就变。”郭进考认为,育种方向要把握这么两点:“环境的变化、市场的需求。以此为据,随势而动。”

  育出22个小麦新品种的郭进考,把自己41年育种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粮食短缺,高产是首要育种方向;在此之后,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节水且高产则成为育种的重点目标。

  20世纪90年代,郭进考在麦田中接连创造惊人纪录,继“冀麦26”增产一倍的惊艳表现之后,1999年,郭进考又培育出“冀麦38号”,向提高单产目标再次大幅迈进。这一品种取得了亩产613.34公斤的高产量,这不仅刷新了我省当时的高产纪录,也一举将我省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的新时代。

  也正是在郭进考的小麦连破纪录之时,他察觉到了这些看似完美的高产麦种的短板。高产品种多不耐旱,这意味着要获得目标产量,它们需要更多水的灌溉。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北方水资源日益匮乏,在农业用水中,小麦用水又是最大头。

  要把节水和高产两种性状结合在一起,听起来就像“又让马儿多跑,又不让马儿多吃草”。

  育种方法、材料特性……组合一个新品种所需的庞杂内外因素,在郭进考的脑中反复梳理。最终,“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这一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被创造出来。以此为指导,郭进考带领团队将我国特有的太谷核不育材料与我国北方麦区抗寒品种、黄淮南部高产品种、黄淮北部丰产、耐旱的优良品种轮回聚合,三大麦区的优良品种的节水高产特性在反复实验中得以凝聚一身。

  “石4185”,这一既节水又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于1999年通过国审,此后,在6省区推广面积5483.3万亩,增产小麦21.2亿公斤。这一新品种,也再次让郭进考摘得国家科技奖。

  郭进考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经过多年选育,一批更加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相继问世。“一水保千斤”的梦想成为现实。

  一直到今天,这些纪录还在被不断打破之中。今年5月,当省委书记周本顺来到郭进考的麦地时,这位育种家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培育的‘石麦22号’,在旱地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产量达到522公斤。”

  “我想,是时候开始我育种生涯的第三个阶段了。”63岁的郭进考,准备将小麦育种带入一个“新的20年”。

  “这次我们的方向是超高产和节水的结合。”郭进考对此充满信心。

  11月11日,恰逢石家庄市农科院院庆,建院之初就和郭进考搭伙的老同事们在试验田边再次聚首。

  “郭院长,还忙活着呢?”老伙伴们都已退休在家,尽享含饴弄孙之乐。

  “嗨,瞎忙活!”郭进考大手一挥,和他们打招呼。

  长风吹过,身后的麦田里,幼苗摇曳。通讯员 康会敏 本报记者 郭伟(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赵威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