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强国梦
“这个梦的实现必须靠实干”
在八宝山,李志明拿出了一个精致的景泰蓝花盘,这是大营村村民吕建忠在师老去世后,用几天的时间赶制出来,托李志明带来祭奠师老的。用吕建忠的话说:“师老是搞材料的科学巨匠,我只是个弄材料的工匠,但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或许,李志明、吕建忠并不清楚师昌绪所搞的材料科学到底有啥用处,“但师老是唯一一个河北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个意义我们是懂的。”
而国外同行把“中国高温合金之父”的称号送给师昌绪,无疑是对他成就最大的肯定。是他,让这一涉及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国从无到有,并摆脱国外掣肘;是他,开创了我国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倡导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相结合。
可以说,从一开始,师昌绪的材料学研究就与军工技术紧密相联。
虽然师昌绪自谓在美期间“一半时间做研究工作,一半时间进行回国斗争”,但他当时的研究后来直接服务于美国空军,从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
“师昌绪在美国的早期研究工作,已经预示了他在未来半个世纪的伟大贡献。”中科院院士柯俊曾这样评价。
回国后,师昌绪放弃北京、上海,主动选择到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当时的中国缺镍无铬,又受到国外技术封锁。师昌绪从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并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奠定了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的基础。
1964年,师昌绪接受了一项很多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发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在这一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率先取得突破,英国后来用了8年才取得成功。
尽管可借鉴的资料只有一张空心涡轮叶片的外观草图,师昌绪还是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斗在简陋的实验室,用不到两年时间,做出了比美国技术难度更大的9孔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这种叶片目前仍是我国用量最大的航空涡轮叶片,装备多种航空发动机,40多年来从没有因叶片失效而发生过事故。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人只重视论文,将其称为“绣花”的工作;而科技推广,则被视为低水平劳动,是“织麻袋”的活儿。
但师昌绪不这么看。他认为,作为一个实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者,如果不能把研发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就等于前功尽弃。他说:“我一生经历很复杂,但是,始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强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的实现,不是靠投机取巧,必须靠实干。”
1960年冬,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为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问题,师昌绪带队亲赴抚顺钢厂展开攻关。“为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坐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一班车回来,根本顾不上正在怀孕的夫人。”中科院院士李依依仍然记得,在几年的时间里,师昌绪跑遍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脚踏实地,认为实验室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推广到实用,做工作要做到底。”
师昌绪夫人郭蕴宜回忆说。
怀天下
“真话即使没有用也要说明白”
“中国的科学家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也很多,但师老不光在本领域,而且在很多其他领域都作出了贡献。”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新闻中心负责人张香平眼中,师老是一个战略科学家。
1983年,一纸调令从北京飞到沈阳,时任金属所所长的师昌绪被任命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从一位科研专家转而担任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做科学家难,要做好一位“仰望星空”的战略科学家似乎更难。
“过去科学院的地位很高,但是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是主体。要想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应该成立一个中国工程院。”早在1982年9月17日,师昌绪、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4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方法。
1992年,师昌绪再次同张光斗、侯祥麟、张维、王大珩、罗沛霖联名上书中央,详细阐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中国工程院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诞生了。74岁的师昌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和首届副院长。
“十几年前,国内的生物材料研究才刚刚起步,师老便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看到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目前,中国的生物材料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整个生物材料学界都十分感谢师老当年的敏锐判断和全力推动。”中科院研究员、师昌绪的学生杨柯回忆道。
被师昌绪“抓住”的,又岂止生物材料一项。
当他发现973领域中没有材料科学时,他写信给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并经国务院批准,材料科学有了应有地位;他大力提倡在重视新材料的同时,要十分关注传统材料;他发现很多结构材料资源日益枯竭,他建议国家科技部,将大力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镁列为攻关重点;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身为战略科学家,师昌绪曾说过:“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在于能团结大家。”可有个好脾气的师昌绪也有较真的时候,有一次,国务院领导在听取国家科委“基础研究方面的安排”汇报后,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因没有讨论时间,就要宣布散会。师昌绪立即接着说“我还有些意见”,之后讲了近10分钟。“我明知道有些与会人员会不耐烦,但为了我国基础研究,该说的不能不说,我也知道说了不一定有用,可真话即使没有用,也要说明白。”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这是师老与老伴合写的长诗《寻梦》中的两句。他说:“一般人60岁退休,我已经多干了30年,也算对得起国家。”
负责照顾师老的侄女师联第说:“老人生病住院一年多,直到最后实在动不了了,他才放下各项工作。”(记者 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