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异乡再好,没有融入感,终究不是自己的家。”吴立新坦言。
海洋梦
——中国需要一个“透明的海洋”
“2009年,我去参加10年一次的世界海洋观测大会,受刺激不小,会上全是外国人,根本没有中国人的声音。我一直有个心愿,2019年这个大会能在青岛举行,中国科学家能发出最前沿的声音。”谈到物理海洋的未来发展,吴立新说。
“吴院士,您最近提出了‘透明海洋’构想,请问透明的海洋是什么意思?”16日的学术报告结束时,一位大四学生问。“透明的意思就是从海洋是什么到海洋的观测、模拟,对海洋气候的掌握,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海洋从内到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吴立新说,只有先完成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才能追赶乃至引领世界海洋科技发展。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学者生逢其时。”吴立新表示。对学生,吴立新寄望很深,希望他们在“厚基础、宽视野”的学习原则下走进海洋,“海洋世纪有无限广阔的未来”。
事业观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国内发展得这么好,我想是因为我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转变。”吴立新说,“请你回来前,你是客人,埋头工作时,你就是主人,回国创业要放下身段、定好位置、管好团队。”
“我提供支持,不提供指导。”作为一名中西合璧的科学家,吴立新将一些崭新的管理理念带入国内的科研团队,他把这个理念概括为“CORE”宗旨——“合作”“遵守”“责任”“尊敬”。
从“973计划”项目和科技部创新项目负责人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吴立新带领团队精诚合作、遵守规则、勇担责任、互相尊敬,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0年,吴立新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且成为海大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
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每一步,吴立新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在海洋科研的漫漫长路上,吴立新最喜欢这句话。
(本报记者 刘艳杰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