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牧星人”李恒年:在太空“画”出美丽的星迹(组图)
//www.workercn.cn2015-10-21来源: 人民网-科技频道
分享到:更多

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恒年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魏艳)今天,已经有一百余颗“中国卫星”在太空遨游,它们类型不同、功能各异,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卫星升空那一刻,直至其寿命终结,对它进行跟踪测量控制、故障诊断维修等工作,就是航天测控。

  在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有一位著名的“牧星人”:李sir。他曾连续奋战69天,让价值十多亿元、在太空中濒临失效的卫星起死回生;也曾为一个问题专注20年,使我国航天器机动轨道确定能力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他系统建立了同步卫星共轨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功运用于我国和其他国家多颗卫星共轨控制;他发展了李济生院士确立的卫星轨道确定理论,提出了卫星机动轨道确定理论,并成功运用于我国多颗机动轨道卫星。

  他就是李恒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寻呼台到测控卫星: 一个“编外人员”的成功逆袭

  1992年,25岁的李恒年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人事部门一看他的简历:“本科,兰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懂数学、会编程,正好中心在发展BP机寻呼业务,就把他分到了寻呼台。

  但直到一年多以后,李恒年从同事们的聊天中才知道,别人设计的软件服务对象是卫星,自己编写的程序服务对象却是BP机。尽管寻呼台待遇好、挣钱多,可他始终心有不甘。于是,闲不住、爱琢磨的他经常到测控技术部旁听同事们讨论测控难题。

  当时正赶上中心即将执行一颗返回式卫星测控回收任务,任务联调时,地面测控站频繁出现数据中断、跳变、丢失等现象,令许多技术人员一筹莫展。

  通过翻阅技术资料,李恒年敏锐地察觉到是数据处理算法有问题。作为一名“编外人员”,李恒年利用休息时间编制了一套全新的算法程序和技术方案。

  当他捧起方案向时任测控技术部软件室主任陈长贵汇报时,陈主任被小伙子的勇气和执着所感动,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李恒年的成果进行了严格评审。

  尽管大家对这个毛头小伙将信将疑,但时任测控技术部总工程师李济生还是一锤定音:“这套方案做的不错,我看可以让他试一试。”

  新方案投入使用使测控站数据中断等问题迎刃而解,年轻的李恒年在测控中心崭露头角,也顺利地被调入了他梦寐以求的测控技术部软件室。从最基础的测控数据处理,到研究提出航天测控最优估计方法;从卫星机动轨道确定,到航天器姿态控制;从多星共位控制,到卫星编队稳定性设计;从神舟飞船返回落点预报,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李恒年的人生轨道从此同航天轨道紧紧连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