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郑永飞:从高考落榜生到当届最年轻的院士
//www.workercn.cn2016-02-2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成功是兴趣和特长的融合

  高中时,郑永飞对物理书上的收音机电路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动脑子的他平时就喜欢摆弄闹钟,常常是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乐此不疲。

  “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可以发出声音,感觉太好了!”听新闻、听音乐,晚上看完书想休息了,郑永飞就听一会儿,出于好奇,他萌生拆了收音机,再研究它如何组装的念头。

  恰好物理课本上,都清清楚楚地写明了步骤,于是,只要一有机会,郑永飞就搭乘进城的拖拉机,去市里买零件,自己组装收音机。

  郑永飞笑言,当年合肥有一种麻饼,远近有名,但一个麻饼要一毛四分五,他从来都舍不得吃,“平时为家人打酱油买醋节省下来零花钱,全部用在买零件和小书上了”。

  这充分锻炼了郑永飞的动手能力。

  虽然当时他没有组装出一台完整的收音机,但至少“小机盒”可以发出声音了,“很多东西并不难,努力争取去做,慢慢就成为一种兴趣”。

  在郑永飞看来,兴趣并非盲目的喜欢,比如玩游戏就是误入歧途,而不能说是个人兴趣,“兴趣是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收藏还是其他的,他脑子有这根弦,碰上它就能做好,慢慢成为追求”。

  郑永飞发现,中国人不擅长发现自己的特长,常常把特长与兴趣混为一谈。

  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曾经,在郑永飞执教的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位学习数学的少年班学生,在学习数学多年并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后,出人意料地转行做了生意,还做得很有成就。

  在少年成才的前20年里,不少人认为这位学生是一位“数学天才”,甚至他自己也这样认为。

  但多年后,他和郑永飞交流,博士毕业时,突然发现自己在数学领域没有太多想法,别人能想到的自己却想不到,才终于明白,“大学时数学比别人好,实际上是我有兴趣自学了。初中把高中课上了,大一把大二课上了,这和特长没关系,我没有数学天分”。

  “有时候,你认为的特长,其实不是真正的特长,一件事你比别人做得好,效率高,事半功倍,这才是你的特长。”郑永飞说。

  郑永飞曾留学德国,他欣赏德国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特长培养人才的办法。德国人初中毕业时就有职业选择,读高中上大学还是上中专做技工,在中学时就要作选择,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判断都没有错。

  在他看来,孩子将来适合做什么,判断很重要,而判断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特长,“有些人天生爱动手、心灵手巧,有的人记忆力好,看到什么就能复述出来……”

  郑永飞院士对此总结,“兴趣是一种思想,特长是一种技能,要把两者融合起来,才能不断走向成功。”他自己从爱看书、爱动手发端,到科学和人文交织,相互促进的故事,正为此写下了注脚。(雷宇 刘振兴 谢婷婷)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