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刘祖生:茶中品“认真”
//www.workercn.cn2016-05-13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茶农给予的最高奖赏

  茶树育种栽培,是刘祖生倾注的另一份心血。

  每每听到茶农的肯定,都是刘祖生最为开心的时候。用他的话说,“那是用钞票买不到的开心。”

  几十年耕耘,刘祖生在选育茶树新品种时,一直秉承高产优质的原则。如今,通过国家级审定良种有5个,省级审定良种有2个,还有3个在待审过程中。

  “每个良种审定下来,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时间。”浙农113、117、139,岁月积淀下这些茶叶,不仅成了浙江茶农的宝贝,还被推广到国内多个茶产区进行种植。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同新昌镜岭镇镇政府合作,共建浙东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搞了七八年时间,繁育了浙农系列茶树良种苗木达数亿株。“基地最多时一年繁育2亿株茶苗,其中浙农117就有9000万株最受茶农欢迎,扎扎实实地成为了茶农致富的资源。”

  寺下坑村的茶农盛再根是当地最早种植浙农117的。一个选育一个种植,刘祖生和盛再根也因浙农117结缘了。

  “盛再根看准了浙农117发芽早,产量高,且抗寒性强,种了一亩地7000余株茶苗。当时种水稻,一亩地能收入700元。但是繁育茶苗,一亩收入达万元,收益翻几番,盛再根致富了。”当时村里有30多户人家跟着盛再根也种上了浙农117。

  怀着感恩之心,素未谋面的盛再根非常想当面向刘祖生致谢,虽然儿子劝他,“大学教授那么忙,怎么会见您呢”,但盛再根还是一路打听一路走,终于到浙江大学找到了刘祖生。

  “一来二往,我们成了好朋友。”令刘祖生最为难忘的是有一年春节前,盛再根挑着扁担,筐里装着一条猪腿、一只公鸡等土特产,特意送上门来。“我措手不及,想留他吃饭。没想到他已经买了长途汽车票,连喝杯茶的时间都没有。”

  浙农117的诞生

  一棵茶树的育种成功,离不开夜以继日地选育、栽种和实验。

  上世纪60年代,刘祖生带领课题小组马不停蹄地调查、广泛征集国内不少茶区的茶树品种资源。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山东、云南、贵州、四川,哪儿出好茶,就往哪儿跑。有时候条件艰苦,3个人挤一床又旧又脏的棉被,也顾不得了。

  浙农117就源自于这样的挖掘。首先,他们通过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得到了福云杂交种。“我们培育了一批茶苗,并选出了48株单株,每株单株从繁育到开始采茶,至少就需要三四年的时间。”产茶后,他们要记录每一株单株的产量、做茶的质量,48株中优中选优,第17株脱颖而出,它就是浙农117的母株。

  样品的检测是复杂又长期的过程,既要求采摘方式相同,还要相同的手工加工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对比的相对公平。

  选好后,育种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他们要按照标准,从1株茶株繁育出一定数量,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至少有3年的产量、质量,再参加全国的区域性比较试验,又要3年产量资料,再经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国家审定才成为国家级良种。

  “整个育种过程经过这样严格的程序,再快没有10年到15年,是完成不了的。”刘祖生说。

  时光荏苒,岁月已悄然染白了刘祖生的头发。现如今,他依然热心地参与和支持茶事活动。在他身边,还少不了一个头发同样斑白的长者身影,他的夫人,同样也是茶学专家的胡月龄。

  “在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农学院),是因茶结缘的吗?”

  “对喽!”刘祖生笑着说。一个主攻茶树栽培、育种,一个主攻茶叶加工、品质检验、质量把关,相伴他们的不仅有彼此,还有共同热爱的茶。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