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觉得这是对地浸团队的一种肯定。”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中央企业“一先两优”表彰大会,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铀矿地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面对这个荣誉,不善言辞的李建华直言有点意外。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铀矿地浸技术研究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地浸研究机构。1985年大学毕业后,李建华进入核工业系统从事地浸研究至今,31年过去了,年过半百的他如今“熬”成国内在职的从业资历最老的地浸人。
“在有些人看来,一辈子与泥巴打交道,一个字‘土’,两个字‘不值’。但甘苦自知,我无怨无悔。”李建华说。
向国际矿床开发惯例说“不”
采访李建华时,他和团队刚刚完成了中核集团重点科技专项——纳岭沟铀矿地浸采铀技术研究项目。这是从业30余年,李建华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项目。
所谓地浸采铀,是通过注液钻孔将浸出剂注入地下矿层,使其在矿层与矿石发生反应,形成含铀溶液,再通过抽液钻孔用潜水泵将含铀溶液提升至地表,然后进行水冶处理,加工成铀的初级产品。
与常规采冶方法相比,地浸采铀不破坏地表植被,不会产生废渣,还大大减少外排废水量,但该技术的一大难题是溶浸范围控制,既要使浸出剂与矿石充分接触,又要把已浸出铀的浸出液全部从地下提升到地面,确保含铀溶液不外溢,以免污染外围地下水。
“纳岭沟铀矿床是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大型砂岩铀矿,但却有着地浸铀矿床开发最大的难点:矿砂比小,仅为0.03—0.05。”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李建华解释说,这意味着一滴浸出剂要被稀释30—50倍,根据国际上矿床开发的惯例,因为经济性差,一般矿砂比小于0.1为不可地浸铀矿床。
但李建华却有不同的看法:铀矿床深埋于地下,成矿环境、矿体形态、矿物组成、周边条件千变万化,换句话说,“长”出铀矿的“原料”——矿产不尽相同,应该可以尝试不同的地浸工艺。
在纳岭沟,李建华等人历经3年攻关,通过厚含矿含水层溶液流向控制技术、强还原地层分段氧化技术等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厚含矿含水层地浸采铀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填补了厚含矿含水层铀矿地浸开采的空白。
这些年,李建华主持编制了地浸科研发展技术路线图,参与了中国工程院“核能矿产资源强国研究”,国防科技973计划指南,国防预研指南,中核集团科研规划等顶层设计。作为具体科研项目负责人,他承担核能开发、中核集团“龙腾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核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2014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