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天早上都会告诉自己今天会有大发现
科研路上,困难是家常便饭。
最初提出5-羟色胺编码奖赏的文章四处被拒。“别人提了几十年的观点,你一个新手上来就说别人都错了,自然会有很多质疑,但我们后来发出来之后,引用率也很高。”“比如内侧缰核,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功能,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去猜测证实。”罗敏敏猜测这条神经通路和脑内小分子稳态有关,如氨基酸、镁离子、铁离子……学生不断尝试它是否需这些功能有关,然后不断否定猜测。
很多次之后,学生也开始怀疑老师了。“到最后他们都害怕我告诉他们我的新想法。”
“我有时候会很兴奋得跟晓东说,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过一阵子又说我错了。最后,晓东开玩笑说,你不要跟我说了,说的也是错的。”
这就是科研,你必须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我们实验室还有很多课题没做出来。”罗敏敏笑称。其中有一个多年未突破的“恐龙课题”,每次有新学生,罗敏敏就会把这个课题交给他们,但这个新生去实验室转一圈,就会有老生告诉他不要碰这个课题。对此,罗敏敏也不以为意。
“我现在养成一个心态,每天早上告诉自己,今天一定会有大发现,当然了,绝大部分时候会失望地回家,但第二天醒来又满怀希望。”罗敏敏说。
这也是学生林睿最佩服的地方。“罗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非常乐观。他不像个老师,好像从来没有生气过,对我们的工作他大多是提出建议,不会强硬干涉。”他说。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科研
“做科研的人都希望退休时能指着教科书的某一页说,这是我提出来的。”罗敏敏说,如果一直跟在别人后面做,可能论文也能发得很好,但是危险时可能没有一项研究是自己实验室做出来的。
罗敏敏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淡然。介绍研究,介绍成果时,都是淡淡的。人到中年,他已学会将每段经历都当成财富。“我现在总跟学生说,多学点东西永远没有坏处,现在很多人想尽早出成果,特别早就聚焦一个领域,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我想说的是,人生可以多走走多看看,学术道路没有终点,也没有固定的路线,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他说。罗敏敏笑称,自己对生物学懂得很少。“我的分子生物学基本靠自学,多读论文,跟学生讨论。2008年,我参加过美国的一个分子生物学课程,我是唯一一个跟着年轻学生一起学习的教授。虽然有点帮助,但在这方面我还得靠学生。”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我指导不了学生。学生跟我说实验做不出来,我只好两手一摊,对不起,我也做不出来,你只能自己开动脑筋。好在北生所都是牛人,他们可以去请教别人。”但是他有着对科研全局的把控和掌握,“我会告诉他们哪些需要做,哪些不需要做。我的强项是理解生物学需要哪些技术”。
罗敏敏要求每天有几个学生和他一起吃中饭。当然,重点是吃饭时的讨论。“我们的话题很广泛,我试图刺激他们去想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最近我们讨论人是怎么认知时间,我们怎么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的。”
他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要把自己当科学家。“我能接受学生的不同性格,但最重要的是对科学有兴趣,对世界有好奇心,有了兴趣你自然会下功夫。”
他常问学生,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吗?“我本科时的同班同学,有不少成了行业的领导,工资最低的肯定是在大学和研究所的。”虽如此,罗敏敏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做科学有很多乐趣,很多自由。”
“我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科学多一些兴趣,而不是最优秀的人都去念了商科。”罗敏敏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