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马衍伟: 领跑铁基超导“百米赛”
▲马衍伟手持世界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徐小傑摄
条纹衬衫,普通框架眼镜,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陈设简单的办公室里,正在埋头工作的马衍伟似乎已将几天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成果淡忘了。
但聊到工作,他还是掩饰不住科研人员获得梦寐以求成果时的兴奋:“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这确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成果。”
不久前,马衍伟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业界和媒体普遍评价:这一成果创造了铁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技术领域的研发走在世界前沿。
事实上,从2008年制备出世界首根铁基超导线材,到目前将其载流性能提高到10T的强磁场下10万安培每平方厘米的国际最高纪录,再到研制出世界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马衍伟团队始终在高性能铁基超导材料的研制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敏感抓住铁基超导课题
2008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为26K的铁基超导体,随后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临界温度超过40K的铁基超导体,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并进一步将临界温度提高至50K以上,表明铁基超导材料是继1986年发现的铜氧化物超导体之后的新型高温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因为没有电阻,也就没有损耗,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所以一直是材料领域研究的重点。”马衍伟说,前些年超导研究非常热,虽然高温超导、低温超导材料都有些应用,但总体而言,由于制备技术、工艺和成本等原因,超导材料的应用还比较少。
由于铁基超导上临界磁场最大可超过100特斯拉,并且在高磁场下仍能保持超导无损传输和高载流密度的特性,使它迅速成为国际超导领域争相竞逐的研究热点。铁基超导材料在工业、医学、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科学》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型高温超导体之一。
正因如此,2008年后,国际材料学界掀起一股铁基超导研究热潮。马衍伟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机会。
“我在留学期间是做硼化镁超导材料的,2004年回国后继续做这方面研究,而且电工所有非常好的超导材料研究平台,所以我们能迅速在铁基超导材料的研发上做出成绩。”马衍伟说。
“实际意义不大”的第一根超导线诞生
他们的速度很快。开始研究仅两个月后,马衍伟团队就首次成功研制出转变温度达25K的铁基镧氧铁砷线材,这是世界首次将铁基超导材料加工成超导线材。
但随后的实验证明这根线材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它的传输电流为零,说明它是不及格的。”马衍伟至今还记得,虽然当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成果的分量。
此后又做出一些传输电流仅为几安培的线材。“2009年我在欧洲的一个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国际应用超导权威专家、美国国家高场实验室的Larbalestier教授听完扭头就走,会后我又找到他交流,他说这么小的电流有什么意义?”马衍伟说,权威的评价给他极大压力。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2010年,马衍伟带领团队在铁基超导材料中采用金属添加剂掺杂工艺,增强了超导材料的晶粒连接性,从而使铁基超导线带材的电流密度得到很大提升。
2011年,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等先进表征手段,研究小组首次直接观测到122型铁基超导体晶界中存在的富氧非晶层,并深入分析了其形成机理,为进一步提高铁基超导线带材的性能奠定了基础。
随后,研究小组将轧制织构和化学掺杂相结合,有效抑制了铁基超导体的弱连接问题,显著提高了铁基超导线带材的载流能力,测得铁基超导线带材的临界传输电流达到180安培,相应临界电流密度超过25000安培每平方厘米,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从第一根铁基超导线材的传输电流零安培提高到180安培,马衍伟研究小组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中国物理学家以老带新坐热基础研究冷板凳 | 2014-01-12 |
丁洪:带着梦想归来 | 2014-01-12 |
丁洪: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超导”力量 | 2014-01-12 |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院士:在坚守中跨... | 2014-01-12 |
超导专家、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四十年专注一... | 2014-01-12 |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高铁梦”的牵引者... | 2014-01-12 |
冷用斌:让“光”耳聪目明的守护者 | 2014-01-12 |
冷用斌:享受探索的快乐 | 2014-01-12 |
陈仙辉:在坚守中“超导”人生(图) | 2014-01-12 |
张卫珂:80后留学博士的纳米洋葱碳(图) | 2014-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