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二涛在人工气候室培养间内观察植物生长状况。
王二涛,生于1979年9月,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和微生物共生的分子机理研究。
很多见过王二涛的人都说,他不像个学者。走路脚底“带风”,身穿蓝色T恤、脚踩沙滩鞋,眼前的王二涛的确有些“随意”。
这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颠覆了记者对学者的印象,就像他颠覆了植物—真菌共生领域延续了百年的传统理论一样。
不久前,王二涛团队发现了脂肪酸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体系中碳源的主要传递形式,推翻了百年来教科书中的“糖”理论。近日,这一成果被收录进《自然》杂志。
王二涛拿起一本有关植物共生的英文原版书,一下翻到标有共生体系营养传递图的那一页。他指着图说:“很快,这里就会被改写!”
眼神坚定,一如几年前他的猜想被所有人轻视的那一刻。
跨过思维的高山
2010年,王二涛正在英国做博士后。在克隆一些共生植物基因时,王二涛发现,有些问题根本无法用已有的“糖”理论解释。
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共生现象,它是由土壤中的真菌与高等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
自然界中,80%—90%的植物都有菌根共生现象。1885年,这种共生体被首次发现并命名为“菌根”。植物可通过与菌根真菌共生,从土壤中获得更多营养,同时把20%左右的光合作用产物传递给菌根真菌,供其生长。
有趣的是,尽管许多科学家一直没找到糖的转运蛋白,不知道糖究竟从何而来,却坚持认为: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为共生的菌根真菌提供碳源营养的主要形式。多年来,也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1999年,有科学家通过碳标定实验得出“糖可能是碳源营养的主要形式”这一结论。虽然并不是直接的证据,但科学界对此深信不疑。
菌根真菌的脂肪酸主要由植物合成,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脂肪酸只用来合成真菌的细胞膜。那么,营养源有可能是脂肪酸吗?当时,王二涛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个猜想。
颠覆,往往比创新更难。
一个看似水到渠成的推测,却被传统理论的高墙阻隔。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却要跨过思维的高山。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王二涛开始主动探索。“当时我的研究方向不是代谢,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王二涛回忆说,为了了解脂肪酸的代谢机制,他花了大约半年时间查文献、找资料。同学、老师,不管逮着谁都要问一遍:“这种想法有可能吗?”然而,得到的积极回应寥寥,大多数人并不当回事儿。
一直到2013年,王二涛学成回国,组建了自己的研究组,终于有条件验证当年的猜想了。“中国科研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经费启动、团队配备都很快。”他说。
王二涛像一把利刃,刺向传统理论的围墙。
安倍誓要做默克尔口中“沉默的共犯”吗?(... | 2015-01-29 |
喀什火车站的“杨翻译” | 2015-01-29 |
胡歌变“毒蝎”潜伏上海滩(图) | 2015-01-29 |
张维迎新书《经济学原理》出版 贯穿人文主... | 2015-01-29 |
王汀国民闺蜜身份反转 《我是杜拉拉》虐心... | 2015-01-29 |
范伟打造“范式幽默”《范进中举》搬上荧幕 | 2015-01-29 |
童松:为轨道安全编制教科书(图) | 2015-01-29 |
社区警务“活教科书” | 2015-01-29 |
河北武师王长友:30年绘制400套“武林... | 2015-01-29 |
《李雷和韩梅梅》将映 韩梅梅不再是“学霸... | 2015-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