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未想过轰轰烈烈
说到和生物的缘分,王二涛直言,自己和生物算不上有什么“不解之缘”。大学选择生物专业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调剂过来的”。“非要说有的话,我是农村出身,见惯了玉米、大豆等庄稼,觉得很亲切。”
从读研开始,王二涛的研究领域一直没怎么变。“当初选择研究植物,主要是因为做动物实验我有点下不了手。”听着像在开玩笑,王二涛却一本正经,眼神干净得像个孩子。
王二涛的名片上,除了博士和研究员,再没有其他头衔。“我没什么野心,更没想过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王二涛淡淡地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4年来,王二涛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标定实验,发现植物的脂肪酸合成对菌根真菌共生的必要性,而且有一类特殊的脂肪酸分子通过植物的转运蛋白,能直接传递给菌根真菌。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脂肪酸是光合作用碳源的主要传递形式,首次推翻了百年来被写进教科书的传统认识。
不久前,这一发现被刊发在《自然》杂志上。王二涛难掩激动,这是他从业以来,论文从投稿到被接受最快的一次,前后只用了2个多月。
除了改写教科书的理论,研究还发现,脂肪酸对预防植物的白粉病有重要作用。
抛却功利,摒除一切杂念,以赤子之心拥抱科研。在王二涛的眼里,科研生活像是一碗水,虽略显乏味,却简单纯粹,喝多了也会觉得甘甜。
这或许是做研究最好的状态。
学术理念一脉相承
王二涛研究组的这篇论文是今年植生生态所完成的第二篇发在《自然》上的论文,第一篇论文是由何祖华研究组完成。科技日报记者发现,何祖华正是王二涛读博期间的导师。
巧合还是必然?
2003年大学毕业后,王二涛被推免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读书。作为王二涛的导师,何祖华当时博士毕业没几年,来研究所时间不长。
“在研究所那些年,何老师为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这里,他感受到开放而自由的氛围,这些在王二涛看来是老师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有了好想法,何老师就会鼓励我们去做。”王二涛说。
何祖华的研究方向是植物抗病信号转导,但当时王二涛对水稻驯化更感兴趣,而且当时研究的人不多,于是何祖华鼓励他说:“大胆去做吧!”
十年一轮回。2013年,王二涛又回到了研究所,自己也带起了研究生。王二涛说,除了搞科研,实验室还要培养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如今,王二涛也像当年导师一样,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
“等我到了何老师这个年纪,要是没能培养出几个教授、研究员,那就太失败了。”王二涛顿了一下,眼神坚定地说:“得把这种学术理念传承下去。”(实习生 刘禹 本报记者 王春)
安倍誓要做默克尔口中“沉默的共犯”吗?(... | 2015-01-29 |
喀什火车站的“杨翻译” | 2015-01-29 |
胡歌变“毒蝎”潜伏上海滩(图) | 2015-01-29 |
张维迎新书《经济学原理》出版 贯穿人文主... | 2015-01-29 |
王汀国民闺蜜身份反转 《我是杜拉拉》虐心... | 2015-01-29 |
范伟打造“范式幽默”《范进中举》搬上荧幕 | 2015-01-29 |
童松:为轨道安全编制教科书(图) | 2015-01-29 |
社区警务“活教科书” | 2015-01-29 |
河北武师王长友:30年绘制400套“武林... | 2015-01-29 |
《李雷和韩梅梅》将映 韩梅梅不再是“学霸... | 2015-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