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年轻人再也难有在城乡之间自由穿梭的机会,他们并不轻松:在城市是个“夹心层”,在农村又没“面子”
又到年关。回乡是在异乡漂泊者的共同话题,曾几何时,“常回家看看”是父母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满足这个期望不易。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家,一些人是因为工作需要不能回家,一些人则是觉得“没脸回家”,宁愿留守异乡。在《“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应得到关注》(原载2014年12月22日《环球时报》)一文中,笔者从阶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大学生“没脸回家”的原因。笔者认为,新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年轻人无法回家的制度性根源之一。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剥削型转变为保护型。过去,城乡二元结构是城市从农村汲取资源的制度性保障,通过二元经济社会福利政策促使农村人口、资源、资金等要素流入城市。在这个结构之下,年轻人在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一些奋斗成功的年轻人可以衣锦还乡;一些不算奋斗不成功的年轻人,也因为可以在城市获得更多的工资性收入而风光回家。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更具保护性,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建设农村,城市剩余资本也开始大规模下乡,农村充满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些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发家致富,留守农村的普通年轻人也可以通过在地就业获得与城市差距不大的工资收入。这意味着,在城市就业的年轻人已经不具备绝对优势,更高的生活成本还可能使得他们的积蓄所剩无几,不敢“回乡”不仅仅是出于面子考虑,也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计算。
总体上看,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让留守农村的弱势群体获得了保障。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措施,降低了一般农村家庭的主要支出。另外,这一体制让绝大多数农民工受益。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工由于失去了在城市就业的竞争优势,却又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迫使他们必须返乡。在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下,这部分返乡农民工可以顺利地在地就业,也可以重新从事农业生产。
显然,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败者的最低保障,却是对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的极大挑战。年轻人如果不是从事金融、高科技等高端行业,就很难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随着一部分产业逐渐向西部、农村地区转移,压缩了一些处于“夹心层”状态中的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因此,很多年轻人面对“回乡”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尽快放弃“城市梦”,回乡创业;要么暂时做个“没脸回家”的年轻人,直至奋斗成功。
年轻人再也难有在城乡之间自由穿梭的机会,他们并不轻松:在城市是个“夹心层”,在农村又没“面子”。让年轻人可以回家过年,已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解决的迫切命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应将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的惠及群体进一步拓展到在城市奋斗的以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为主体的“夹心层”。只有完善年轻人在城市奋斗中的住房、医疗、就业等保障机制,减轻其生存压力,才能让其更加从容地提升自己,更加有“奔头”,让其“有脸”回家。
农民工的落脚城市与学生的落脚体制 2013-01-16 |
杨朝清:“中国式装腔”折射年轻人渴望社会... 2013-02-18 |
郑州日报:让北漂回家须有公平的环境 2013-03-12 |
白田田:打拼“北上广”不是唯一“成功学” 2014-02-08 |
杜 晓:城镇化应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 2014-02-14 |
邓海建:年轻人不愿呆在“体制外的家乡”? 2014-03-26 |
吕德文: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 2014-12-24 |
艾 丹:正视没脸回家背后的无奈 2014-12-25 |
时言平:有脸没脸,都要回家过年 2014-12-25 |
朱昌俊:重视“没脸回家”背后的文化基因之忧 2014-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