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新华每日电讯:“中梗阻”截留改革就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
易艳刚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为了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对或明或暗地为改革设障的做法,必须上升到守纪律、讲规矩的高度,坚决予以纠正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步步推进,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列出的80类500多项改革部署,不少都已从“路线图”变成“施工图”,福泽百姓。但毋庸讳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中梗阻”现象,尤其一些地方和部门“无利不落实”的做派,更让百姓的改革“获得感”打了折扣。

  “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但地方没有认真执行。”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的确并不鲜见。比如,中央政府力推简政放权,但流程繁琐、手续复杂,依然是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关于去政府办事“很麻烦”或“比较麻烦”、办事流程“繁杂”和“比较繁杂”的吐槽比比皆是。政府不断公布简政放权的清单,何以百姓仍然觉得“不解渴”?多地基层干部曾告诉新华社记者,简政放权后有的部门“一放了之,躺倒不干”,放松监管和服务,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干部不紧不慢,百姓急得团团转”。

  揆诸现实,一些增民利解民忧的改革举措,百姓在《新闻联播》里看得见,在报纸上读得到,但就是享受不了。无论“新市民”抱怨“我的孩子为何入学这么难”,还是民企感叹“银行就是不给我贷款”,都是改革受阻于“最后一公里”的真切表现。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关键要消除“中梗阻”导致的改革胶着局面,让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硬招实招“落地”。

  之所以出现“中梗阻”,说到底,是因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涉及更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利益调整。改革是给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加法”,但那些在改革中被“做减法”的既得利益者,很容易成为改革掣肘因素。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必须向“无利不落实”的做派亮剑。

  “无利不落实”的突出表现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恋恋不舍,对于中央的改革部署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对自己被削权减利的改革方案,故意动作迟缓,简政不彻底、放权不到位、明减暗不减、明减实合并、放小不放大、放虚权不放实权等现象颇为普遍。“有利就执行,无利不落实”,很容易使得改革陷入“上下热中间冷”的困境。

  由于“无利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仅自己为改革设障,而且还千方百计阻扰基层的改革创新。此前,《新华每日电讯》就曾报道过一个案例:去年11月,哈尔滨铁路局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出站口重复检票,赢得一片喝彩。但这项便民利民改革仅推进一个月,就迫于种种压力而被变相叫停。

  “无利不落实”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随着治理“乱作为”力度的不断加大,改变了官场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一些为官者带着变相对抗的情绪“不作为”,不仅缺少主动推进改革的意愿,更以各种理由搞“懒政”,对改革措施的落实念起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拖”字诀。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而一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之所以进展比较缓慢,都是因为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中梗阻”,即使中央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因复杂的利益纠葛,担心多、动作小、进展慢、效果差。

  为了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对或明或暗地为改革设障的做法,必须上升到守纪律、讲规矩的高度,坚决予以纠正。在推进改革的问题上,“中梗阻”就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地各部门对任何不利于增进百姓“获得感”的“中梗阻”,都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猛药去疴。如此,改革举措才不会“堵”在路上,改革红利才不会“截”在途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