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互泼冷水,只能加剧冰冷;互相温暖,才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这几天,一组医生手术后汗流浃背睡倒地板的图片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火了。照片中的男子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陈兴澎。他做的一台手术需要从下午两点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一点,凌晨3点半左右,在手术间隙,穿着手术服、过度劳累的陈医生来不及走到休息间,直接躺在手术室过道的地板上就睡着了。
这组照片吸引了众多网友,很多人热情点赞,“这活儿真不容易”“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在“怀疑主义”动辄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一“众人点赞”的景象尤为亮眼,也让我们对医生这一群体多了几分深切体认。
照片上的一幕,或许经常发生。睡倒在地板上的一瞬,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白衣天使为拯救生命所付出的辛劳。生命无价,面对一个透支自己去拯救生命的人,无论给他怎样的赞美都不过分。这样被定格的场景再次提醒我们:真实有序的社会背后,站立着一个又一个忠于职守的善良的人;正是每一个敬业爱岗的个体,支撑起国家与社会的高楼大厦。
偶然的“睡倒在地板上”,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个行业。“揣着小红包,端着大架子;拿着高工资,甩着冷脸子;满嘴跑火车,随便动刀子……”这是一些人给医生这个职业群体的画像。诚然,个别现象确实存在,“丑陋的一幕”也时见报端,但能否就此去定性一个群体?事实上,只要抛开成见,就不难发现医生的不易:坐诊一坐一天,上厕所都得小步快跑;动手术成功了患者千恩万谢,失败了可能挨骂甚至挨揍;面对急诊,24小时待命……
面对陈医生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我们无法再回避这个问题——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容易的地方,都有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价值所在。这些年来,我们太习惯于给某某行业贴上污名化的标签了。医生、教师、城管、交警……我们好像看谁都不顺眼,随随便便就可以给一个群体贴上“丑陋”的标签,做医生的抱怨教师,做教师的抱怨交警,做交警的抱怨城管……而如果自己身为某个行业的家属,又会深深知晓并同情那背后的无奈与不易。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情绪,容易造就互为伤害的循环漩涡。中国社会确实太大了,社会群体的人员复杂,要想保证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谨守职业道德,也许不太现实;但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毁三观”行为,污名化整个群体,得出“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偏执结论。福建两位医生在完成32个小时的手术后精疲力竭倒在地板上,一片称赞声中,竟有人讥讽“手术这么久,不知收了多少昧心钱”。一名教师发现班里学生近来感冒人数颇多,提醒买些板蓝根喝,就有学生嘀咕“校门口的药店是不是你家开的?”这种“被害妄想症”不仅冰封了自己的内心,还伤害了他人的热诚。任由这种情绪肆虐,社会只能真的沦为冰冷的世界。
善良与善意,需要互相律动;社会温情,也需要有人率先释放。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不该时时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去审视周遭,看待他人。成熟的社会心态,应该对人性的善有积极乐观的期待,对人性的恶有清醒客观的认知;不会为了一个人的善举就想当然地认为“人人皆尧舜”,也不会为了一个人的恶行就一竹篙打翻整船人,污名化一个群体。
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词,要真正“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普通岗位上一点一滴的坚守,都是对社会道德大厦的添砖加瓦。面对医生睡倒在手术室的一幕,我们除了由衷点赞,也真切地希望这组照片的热传与热议,能成为促进社会心态健康化、成熟化的一个契机。互泼冷水,只能加剧冰冷;互相温暖,才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医生走得太匆匆 2010-12-27 |
高 路:请带着良知和责任一起撤退 2011-08-26 |
庞青松:“医生逃跑病人烧死”拷问医德良心 2011-08-26 |
肖应林:惊闻手术室前设雅座 2014-05-13 |
唐 华:手术室合影为啥引发轩然大波? 2014-12-22 |
陈 方:手术室自拍风波,谁让舆情随风倒? 2014-12-25 |
华西都市报:“手术室自拍”舆情逆转值得关注 2014-12-25 |
李佛保:对手术室拍照的几点看法 2014-12-25 |
羊城晚报:要命的等待 2010-03-11 |
南平血案续:有孩子心脏两次骤停可能成植物人 2010-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