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月14日,一条微博引发关注。视频上显示:在郑州97路公交车上,一个小姑娘“教育”出言不逊的姥爷: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了,并替老人向公交车长道歉。网友纷纷为小姑娘点赞,有公益组织也给小姑娘送去了5000元正能量奖金。
当我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其实可为师者也包括孩子。这在公共文明上的表现尤其明显。到了公共空间,很多人痛恨一些成年人不注重社会公德,可再看看孩子,阴郁的心情立马晴朗起来,很多孩子不仅很有文明礼貌,而且很有文明原则,会及时“干涉”家长的不文明言行。
郑州这位小姑娘就是如此,天真的孩子总算挽回了一点文明的面子。这里不禁想到了李娜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后,李娜讲了一件事:在德国的一个深夜里,一个人在等红绿灯,虽然没有车,但这个人还是在等绿灯;旁边人问为什么不走,这个人回答如果我走了,这时恰好有个小孩在窗户里看到了,我就是个不好的榜样。这个郑州的小姑娘,以及李娜讲的那个德国人,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没有思考不对,仅有一种思考不妥。应该看到,人间自有正气在。几乎在所有的文明事件中,舆论都给予了正义的谴责。道德有时是批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批判视角,可是仅有批判也不行。因为现实和人心都是十分复杂的,而且批判也存在苍白的一面,很多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道德谴责往往只对讲道德的人适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换一个思路,建构一种道德激励机制。
不要小看了道德激励的正向作用。一个小人横行的空间里,其实未必是坏人有多大力量,往往是好人善举得不到鼓励和肯定。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让投机者得利,不让老实人吃亏。其实这只是社会的底线要求,从确立高线导向上讲,还应该努力让“老实人得利”。如果老实人得到肯定,良币的价值得到张扬,好人的力量强大了,坏人的力量自然削弱了。
激励是存在渗透作用的,经济学在根本上就是对激励措施的研究。当激励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时,很多问题也就走向了可控状态。有统计表明,现在报刊上出现“激励”这个词,次数远远高于过去。这种激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在教育上有一个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可能有一点夸张,但谁也无法否认,如果一个孩子的文明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激励,显然会加剧文明的固化,且给其他孩子释放出示范效应。
公益组织奖励这位郑州小姑娘,正体现了一种道德激励。现在很多企业都富有社会责任感,在公益事业上投入很大。道德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思想的锈蚀是最大的锈蚀,有责任有眼光的企业在做公益事业时,不妨也考虑一下道德建设。如果形成一个良好机制,道德充分激励,无良就会抵制。道德激励是没有门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设立基金,但每个人都可以道德激励。在面对道德善举时,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柔的眼神,会产生强大的渗透力。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有时还要有力。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小故事,春风和寒风都想吹开人的衣服,最终春风依靠温暖的力量取胜。这里不是否认道德谴责的力量,而是想强调,在道德建设中既要有谴责也要有激励。爱心激励带来的温暖,有时比严苛的谴责还要触及灵魂。
詹 勇:社会扬善决心不容迟疑 2011-01-14 |
李 龙:“跪行救女”折射民间慈善困境 2011-03-29 |
丁永勋:“量产”孝子如何才是可能的 2011-11-01 |
“炫父”不“炫富” 2013-03-22 |
杨朝清:“好借难还”呼吁公益转型 2013-05-09 |
杨朝清:零花钱校规为何形同虚设 2013-05-24 |
道德观察:好道德要好模范,更要好制度 2014-08-24 |
“中国好网民”凝聚崇德向善的力量 2015-06-18 |
叶祝颐:证明好人的清白不能靠摄像头 2015-07-24 |
司马童:“这种事很多”背后的教育冷漠 2015-12-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