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学生时代语文课文的回忆,是贯彻生命始终的一件乐事。《丰碑》中身落白雪的军需旅长的凛然与无私,朱自清《背影》中老父亲爬月台时的心酸与伟岸,《少年闰土》中深蓝夜空下那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十一二岁的捕猹少年的机灵与果敢,让我们一遍遍感受着民族精神、亲情、友情的震撼人心。看,这些少时课本上的文字,都已经根深蒂固于众人的成长中,成为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
作为青年人精神根基的一部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次学生语文教材的修订都会掀起一阵大讨论。不论是2013年对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替换,还是2014年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对《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的删除,或是如今对《谁勇敢》一文的撤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对这一备受争议的事件,除了被诟病或挑剔,显然也有一些积极的解读。如避免学生理解偏难、减轻学生负担、为避免学生盲目勇敢导致受伤、更契合现代和谐社会导向、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然而,这些修改到底该不该,进步还是退步,还都需要专家或使用教材的师生来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教材没有几十年不变地原地踏步。
语文教材一成不变或倒退复古,都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发展。用心的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辨的精神,而不是寻章摘句或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中国梦的实现也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青年基础。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对蕴含思想深度的文章的选择和解读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教材编撰部门、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但我们也不必因为教材选择而焦虑。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的渠道绝非只有教科书这一条。背负着从少年到老年的精神塑造重任的,除了教科书,更有课外读物、历史文物、人生经验与阅历。对教科书,我们虽不能过分盲目信仰,在删改上却也需要无比认真地对待。
对于极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单纯地“贴标签”,用好坏对错来评价。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在与现实的摩擦中契合而又不契合,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看法在今天有了新的价值。教科书内容的更迭正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气质和价值取向。所以,教材删改争议越大越不能大意、随意。在部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选择自己的教科书内容时,反而教育部门就要当好这个把关人。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他当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这次的“换血”中,也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让下一代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握紧青少年手上的“文化之根”,让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更加厚重的文化根基。
修订版教材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仍然值得人们期待。争议总是在修订之中不断完善的。彼时的真理也难免沦为此时的谬误,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与时俱进,步步完善,既有利教育现状,也连接中国梦的未来。
朱海滔:包容一下“喜大普奔”有什么不可以 2014-03-26 |
“语文”究竟是什么 2014-06-16 |
郭文婧:回归语文本质比如何选课文更重要 2014-06-17 |
袁跃兴:网络写作与传统文学共生共存 2014-07-25 |
王旭明:语文课堂“假语文”泛滥成灾 2014-12-23 |
佟 彤:“闲书”塑造社会气质 2015-08-17 |
司马童:自觉用“积极向上”过滤网络语言 2015-10-19 |
汪日升:给一线教师多备点专业的长梯短梯 2015-12-14 |
留美求职没有浪漫主义 2016-03-22 |
教材修订公开才能避免“乌龙”事件 2016-05-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