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些年,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在餐桌上开始抱怨海(河)鲜不鲜了,说养殖的不如“纯天然”的……真的是不鲜了吗?
在没做双盲测试的情况下,鲜与不鲜只是说说,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不鲜了,不如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太快了,大家吃腻了。
试想,如果一年只吃个三五回鱼,谁会抱怨不鲜?如今哪怕我一天三顿都吃鱼,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那么,中国人的餐桌上什么时候开始多了一条鱼了呢?有人也许会说“自古以来”,然而,全国多数地方的普通人都吃上鱼,不过是近三十四年的事情。
每年大闸蟹季节,这张“解放前穷人吃大闸蟹度日”的老照片都会在网上出现。不过这张美国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Walter Arrufat)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只是记录了上海一名小男孩正在吃螃蟹,是不是大闸蟹先不说,以图中的穿着和家什,绝不是当时的贫困家庭。
“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有一个“鱼刺事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田海民夫妻办起养鱼场,给了全村每家几条鱼,引起“轰动”——村里绝大部分人没吃过鱼,认为“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有些人家没来,因为不敢吃这面目狰狞的怪物。
即使是现在,到东部沿海上学的中西部学生,如果之前没见过,他们第一次见到螃蟹、海虾时,表情也很有趣。
怎么烹饪这几条鱼难倒了全村的家庭主妇。有的被这“怪东西”吓得不敢动刀,只好让男人上手,男人们又几乎用了杀牛的勇气来对付。至于做法,除了蒸煮红烧,还有在鱼外面糊上泥巴放在炉灶里用火灰烧的;有的竟然不知去鱼鳞、挖内脏,里里外外一点不剩都吃了……最严重的是,当天不知有多少人的喉咙上扎了鱼刺!后来,一个有经验的人——年轻时他在太原钢厂当过几年工人吃过几次鱼——提议大家回去用醋软化鱼刺。
《平凡的世界》的原型是陕西省的农村,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有点儿荒诞的小喜剧揭示了一个现在看来难以想象的事实:直到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地方,如果不是生活在河边湖边,几乎没有吃过鱼。
传统剧目《打渔杀家》讲述的是英雄萧恩(阮小七隐居易名)父女反抗渔霸的斗争故事
或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的确,一提起中国,人们的印象就是“地大物博”,而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国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传统悠久,经验技术丰富,你这个结论未免太夸张了。
实际情况是,古代权贵之家或许可做到“脍不厌细”,但对于没生活在水边的民众来说,鱼就代表“山珍海味”,在无法养鱼的条件下——不是说从河湖抓鱼回来养大,而是指从鱼苗养成鱼——水产品跟绝大多数人是绝缘的。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由于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水产业更是奄奄一息,除了极少数,广大贫苦渔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内陆渔民有说法“鱼儿出水养三家,湖霸、鱼行和渔家”,沿海渔民则有“渔民头上三把刀,鱼行、税捐和强盗”。
到1949年,全国水产总产量只有45万吨,当时全国人口达“四万万五千万”,也就是每年人均吃鱼2斤,考虑到当时的保鲜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中位数是极低的。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创伤迅速被医治好,水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很快就超过战前最高年(1936)产量150万吨,1957年更达到346万吨。毛泽东主席曾预言“三山六水一分田,农业大有可为”。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政策、技术等种种原因,水产业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吃鱼难”的呼声迭起。“吃鱼难”最终惊动了中央,水产业后来成为全行业试点。
谁说“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则是我们现在“吃鱼吃到腻”的坚强保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人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让西北边陲的农村也能告别“吃鱼难”。
以“四大家鱼”为例,青草鲢鳙现在几乎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可以点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产市场买到四大家鱼谈何容易?这巨大变化离不开一系列学者的汗水和智慧,谭玉钧、钟麟、刘筠……当广大吃货们在尽情享用清蒸鱼、水煮鱼、豆花鱼、糖醋鱼、烧烤鱼的时候,不妨也看看这串名字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也有,但仍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从自然江河里捕捉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千百年来,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从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购回鱼苗的成活率还很低。如果能够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那么,鱼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57年,谭玉钧受命负责江苏和浙江的家鱼繁殖,当时日本专家断言“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谭玉钧不信这个邪,在实践中提出了一条与英国专家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在1960年解决了鲢鱼、鳙鱼的人工养殖问题。
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鱼类生理生态学家钟麟
钟麟则早在1953就系统地投入家鱼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养鲢、鳙在池中自然繁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先驱,钟麟的成果世界领先,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享有“家鱼人工繁殖之父”美称。
此后,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筠是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副理事长,他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家鱼”养殖业的鱼苗依赖江河捕捞的历史,摆脱了自古养鱼“靠天吃饭”的状态。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这是淡水养鱼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初中生物课本配图:主要淡水鱼的混合放养
非洲鲫鱼(罗非鱼)的成功引种和养殖也是一个范例。早在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率先引进22尾尼罗罗非鱼,开展了一系列的试养和研究工作,随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国内有关科研教学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使罗非鱼养殖迅速在全国普及。近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珍贵的鲟鱼的养殖技术也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的,当时只是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鱼苗,直到90年代才突破了鲟鱼苗种全人工繁育、多模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瞩目的鲟鱼研究和养殖大国。2008年,我国的养殖鲟鱼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的83.3%。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池塘人工养殖试验同样始于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区捕来天然鱼苗进行试养,试验显示鳜鱼可以在小水体里养殖。70年代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养殖得到推广和发展。至80年代末,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商品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已基本得到完善。
吃河鲜不难,吃海鲜也不再难
淡水鱼之外,中国的水产养殖人也早早开始探索海鲜的养殖。上世纪50年代,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开始研究对虾养殖,从对虾高效养殖、配合饵料开发、全人工繁殖等环节进行攻关。上世纪80年代,“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使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到规模化时期,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二次浪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
人工养殖的对虾
如今,鳗鱼苗仍有“软黄金”的称号,也正是因为鱼苗的人工繁殖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只能捕捞野生的鱼苗进行养殖。实际上,我国对鳗苗人工繁殖问题也非常重视,从197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列为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处在领先水平。2010年,日本第一次完全人工繁殖日本鳗鲡获得成功,但是离产业化仍有相当距离。
就在两月前,又一种鱼类接近人工养殖成功的新闻再次惊动了吃货。
带鱼的美味,也一直被吃货们所念叨。渔民捕捞这种鱼类的历史非常长,但渔业专家一直想攻克驯养技术,道路非常曲折。带鱼有着“离水即死”的魔咒,别说人工饲养,连老渔民都几乎没见过活的带鱼,国内也没有养活带鱼的记录。
这个世界性的大难题,被浙江的舟山水产研究所攻克了。
东海有四大著名的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除了带鱼,其他三种的养殖技术早已被人类攻克。人们现在能够吃到物美价廉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厥功甚伟。
带鱼生活在深海,带鱼一般是远洋拖网从深海捕捞上来的,上岸就死了。而且带鱼是洄游鱼类,根据水温的变化,每年千里大迁徙,在近海和远洋,以及南方的东海和北方的黄海、渤海之间游动。人工无法提供这样的洄游环境。
此外,带鱼体表没有大的鳞片,容易受外伤,带鱼生性凶猛,同类之间互相残杀,这些都给人类养殖带来了困难。
舟山水产研究所所长徐志进介绍,他们慢慢驯化带鱼,改变它的习性,就像野鸡变成家鸡一样,习性完全变了,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人工养殖的带鱼(舟山水产研究所供图)
如果顺利,明年上半年这批带鱼可以长到七八十厘米长,性腺成熟,进入繁殖期。虽然离产业化可能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但就像中国目前还在人工培育松露一样,足够给吃货们留下想象的空间。
………………
除了直接的鱼虾蟹养殖技术,还有很多和水产养殖相关技术的突破也保障了养殖业的稳产、增产、高产,如7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产养殖用叶轮式增氧机,90年代的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浅水海湾养殖容量、生态优化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名单上,我们也总是不难发现和水产养殖相关的技术突破。
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中国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养鱼院士”刘筠等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作为吃货,我们至少也要为他们上一束心香。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筠,2015年1月去世。
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水产养殖业的巨大贡献”
60多年来,我国水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不但成为世界水产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惟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的水产大国,目前,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
1994年,美国粮食研究所的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发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文中大胆预测:中国未来食物消费趋向不可逆转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他们正在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路,沿着食物链向上,注重肉类食物的消费,而间接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到2030年,全球将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中国。
2008年布朗来华,并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虽然仍然没有改变他的观点,但他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斯特·布朗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40年来,我国致力于对特种水产品的养殖、繁殖技术的研究以及特种水产品种类的引进和驯养,在贫困地区通过推广成套的综合养鱼技术,使千家万户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布朗曾在考察无锡淡水中心时兴奋地说:“中国真了不起!” 。
近三十年来,全世界水产品增量中有一半来自中国。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约70%来自中国。自2002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贸易大国。我国还是世界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由建国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微不足道的1公斤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产蛋白人均消费量由几乎为零提升到目前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左右,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渔业二三十年来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从以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过程,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更是了不起的贡献。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渔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渔业经济在保持“量”稳定的同时,“质”正在提升。2016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与2015年持平,达6700 万吨,人均占有量约49公斤。
这些大数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体现?
现在犹记得2011年,我去甘肃最靠西北的小县城当志愿者,那是戈壁滩上的干旱地区,我却仿佛身处江南“鱼米之乡”。县城的餐馆并不缺鱼,当地的两个大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鱼。有一次聚会甚至摆上了全鱼宴,一桌上了十几种鱼。
回到开头鲜不鲜的问题,在我家乡的东部一座滨海小城,野生鲍鱼120多元一斤,养殖鲍鱼,半个巴掌大的不到10块钱一个,鲜不鲜,还是问题么?
洪巧俊:姓名错录一字费时三年半谁耗得起 2014-02-12 |
倾 城:多收了三五斗? 2014-06-06 |
11童殴人致死应降刑责年龄 2014-07-10 |
周人杰:“公章瘦身”,改革刻下历史印记 2014-09-15 |
文汇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府自我革命 2015-03-20 |
蔡 辉:火车票印广告算什么改革 2015-07-03 |
从《小兵张嘎》说起:批评就是爱护 2015-08-03 |
把事业单位改成“干事业”的地方 2016-08-01 |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 2016-11-15 |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2016-1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