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火车票上加个广告,增加一点收入,并不是件坏事,但这种“不提升服务,只拓展财源”的改革,却体现出许多单位的行为定式。
近日,新版火车票正式启用,与老版相比,赫然多出了一个“广告区”,虽然目前呈现的只是自我推销和提示信息,但相信不久之后,就会转向商业运营。至于其他服务信息,只是调整了一下位置,未见任何增加,而旅客期待的“列车到站时间”等,依然阙如。
改,总比不改好,在改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失误和疏忽,但这样“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改,还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铁路是国民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职责,否则就不应享受垄断地位,不应得到政府投资与政策的扶持,之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向铁路发展,正因为它带有事业属性,而非彻底的企业。
但,现实的困境是,相当多的事业单位自身定位模糊,意识不到自己的使命,不知如何善尽国民企业的义务,从而导致行为扭曲:对于付出的事,总是一再推脱、搪塞,看成是负担;而对于能赚钱的事,总是迎难而上、不辞辛劳,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比如当年的手机“双向收费”,用户啧有烦言,可有关单位总能拿出借口来,什么技术瓶颈,什么国有资产流失,什么伤害市场……回过头来看,种种借口其实都是谎言,无非是为了既得利益,不惜大词闪烁、上纲上线。
再比如网速低收费高,喊了多年,据说也是技术上难于登天的事,全宇宙都解决不了,可一夜之间,几倍提速,费用反降,让人不禁发问:早几年干什么去了?难道每件事都要等到总理过问,才肯施惠于民?
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点多了:打击垃圾短信,结果是电信运营商理直气壮地成了骚扰大户;邮政专营,所以即使身在北京,只要小区住得偏一点,也很难收到邮件;甚至EMS快递员的口气,都要比普通快递强横许多……
凡此种种,不能不引人焦虑:如果每个占有公共资源的单位都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回馈,甚至将公众的授予视为理所当然,不过是一次免费得来的商机,则我们的社会怎能长久维系,我们的公共空间如何改善,而人与人之间又怎能不被戾气所缠绕?
在火车票上加个广告,增加一点收入,并不是件坏事,但这种“不提升服务,只拓展财源”的改革,却体现出许多单位的行为定式,他们不明白怎样提升服务,甚至不知道旅客需要什么,他们习惯了恩赐,不懂得沟通,所以在决策层面,常常将自己的义务视为“多事”“自找麻烦”,优先被剔除,而那些自利性的举措,常常被视为“改革”“有创新性”,优先被推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惯性,是一个真正的“老大难”问题。
荆楚网:火车票实名制温暖百姓回家团圆之旅 2010-01-11 |
北京日报:“火眼金睛” 2009-12-11 |
陈佳利:网络购票 为啥这么难 2012-01-05 |
江德斌:火车票“降价”缘何遭到误读? 2012-12-25 |
周 龙:讨论站票半价应正视定价机制 2013-01-18 |
“呼啸”而过 2009-01-05 |
郑州晚报:无座火车票不仅是一道法律考题 2014-01-23 |
补票规定应接轨实名制 2014-10-30 |
扬子晚报:补票规定早该与车票实名制接轨 2014-10-30 |
数年争实名今朝终敲定 2010-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