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7月11日报道,美国此前一天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首次突破7万例。美国不少专家和媒体认为,由于过早地“解封”以及“解封”之后社会体系中的疫情防控措施跟不上,导致美国第二波疫情与之前未结束的第一波疫情产生叠加,因此出现了新的感染高峰。在这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并对整个世界造成巨大冲击后,国内外就有学者提出,未来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中更突出的一个维度,就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状况的整体应变能力。
不可否认,美国从现有的国家实力来说仍是世界头号强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如此。但为什么这样一个世界头号强国在面对新冠疫情这个“敌人”时,应对表现却如此糟糕?大体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最初对新冠病毒所具有的极强(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感染性和破坏力不够重视,以为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和防控体系、措施足以应对;二是在知道情况与以往截然不同,过往经验难以有效应对时,从上到下缺乏对新问题的积极应变能力,以及针对核心问题的全国范围统筹能力、系统性的动员能力和行动能力。
从哲学层面上说,凡固守形而上学思维,必然遭遇失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它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思维方式否认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一个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这样来理解和把握事物,事物就永远是静止的、永恒的、不变的。
与之相对立的是辩证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考察事物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它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它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这里讲的“产生和消逝”“生成和消逝”“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过程”,本质上就是“生成性”思维,就是注重事物的“生成性”过程。
换言之,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将历史发展的解释原则引入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是从运动和静止、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入手的。它也注重从事物和对象的相对确定性、阶段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事物;同时,它更注重从事物和对象的不确定、连续性、生成性、未完成性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事物,认为任何事物和对象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即“生成”(生长、成为)之中。强调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
把作为“道”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原则转化为“术”,再结合当前已经进入网络化和高速信息化的世界,新事物不断突然出现和事态瞬息万变的发展,要求我们无论干什么事业、做什么事情、开展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即我们的意识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反映人性发展要求。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新出现的且具有普遍性、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因时之变”落实到实践行动与工作中。可谓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这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行动方略。历史上这种例子不少。日本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因时而变、随时而制,实行“明日维新”,学习欧美技术,推进工业化浪潮,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美国总统罗斯福根据当时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泥潭的现实,把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实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为美国战后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以后,经过深度反思,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步伐,从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
据国家卫健委7月12日通报,11日全国新增7例确诊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病例。这也是北京市自6月11日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以来,连续第6日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面对新冠病毒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能在全球抗疫中取得较好成效,主要原因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动员全民抗疫,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实行科学方法,及时把握疫情发展不同阶段及其新变化新特点,从而确定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防控策略。
在不同防控阶段,遇到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由此需进行动态调整,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及时调整风险级别与应急响应级别,分类指明疫情防控策略,分类部署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只有具备高度敏感的应变能力,才能保证我们能够从容、有效地应对新的挑战。
(作者是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