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9月17日报道,大量95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迎来人生又一起点。近日一家知名职场社交网站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个月,远远低于80后、90后群体,成“闪辞”主力军。有专家表示,随着新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闪辞”或逐渐成为常态。
选择了一份工作,进入了一个行业,连椅子都没有坐热,连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没有弄明白,就纷纷离职,不断增多且有向常态化发展的95后就业群体的“闪辞”现象,让很多人不理解。如此“闪辞”现象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反映出年轻人怎样的职业生涯理念?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95后“闪辞”给出的理由似乎出乎常理,比如“没朋友,做不到溜须拍马”“没前途,遭遇职场‘天花板’”“还没到混日子的年纪,没法安逸”等等。这些多少带有情绪化的理由,反映出的是一些长期存在于劳动力市场和教育领域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一些职场新人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缺乏理性认知,往往追求职业表面的“高大上”而忽视自身的适合度;一些学校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大差距,新入职的劳动者难以在较短时间段内适应岗位的要求和职场文化的压力,稍遇事不顺即容易产生挫折感;一些新生代劳动者独立性较强,自恃年龄优势、机会充裕而不在乎职业稳定性;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新入职者的心理需求和职业追求关怀不够。职场压力和个性张扬等因素叠加,加剧了“闪辞”现象的发生。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灵活就业、非传统用工等催生了多元化的就业理念,劳动者诉求多元化和更多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的心态,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冲击。95后“闪辞”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新生代劳动者“由过去较多适应用人单位,向平衡自我追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的转变。应对这种变化,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努力,需要社会的正向引导。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忽视劳动者多元化诉求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埋下隐患,对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职场新人的“闪辞”应对用人单位形成一定倒逼效应,促使其尽快摸索、构建符合新经济业态、新伙伴关系的管理方式。
对于劳动者而言,在职场的变动中,尽快确立起符合自身能力与定位的职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因此,从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相契合,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转变,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职场生涯能否走得更远更顺畅。否则,一次又一次“闪辞”的结果,只会消耗自身的从业积累优势。
对于社会而言,要通过政策引导、职场辅导和建立符合现代劳动力发展变化的教育模式,以更有效的方式,整合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让劳动者在职场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减少劳资摩擦,让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在合理的轨道中实现合作共赢。
95后“闪辞”是一种变化的信号,也是一个改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