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两户人家共4人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这不是在疫情的中心城市武汉,也不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型小区,只是湖北邻近省份的一个中等规模的普通小区。从统计学角度的发病率来说,应该是比较高的数据。
非常时期有非常举措,小区被全封闭管理在所难免。尽管工作人员提前在微信群里预告,但消息甫出仍引起哗然。有人担心回家路上的人进不了小区,有人担心不能再到楼下遛狗,有人担心消息传出自己会受到歧视……
更直接的问题是如何买菜。社区与一个超市联系,为小区住户单独设立微信群,设计了微信小程序。群里下单,网上付款,超市派人将物品送至小区门前,物业再派人挨家挨户送菜。
但抱怨并未终结。有人嫌菜品太少且贵,有人嫌送得晚耽误做饭。住户之间也有一些人渐渐情绪失控,有人在群里抱怨邻居家小孩锻炼的声音太吵,有人抱怨隔壁老人半夜还看电视。
几天前,微信群里还不是这个样子。“致敬最美‘逆行者’”“为‘战疫’中的90后点赞”之类的消息铺天盖地。有人说“自己感动得想哭”,有人提出“我宅家里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有人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本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正能量满满,怎么突然之间就一地鸡毛了呢?
类似的情绪反转并非偶然。人们容易对抽象的、远距离的、与自己利益没有直接关联的事做出相对客观公允的价值判断,但这些事一旦与自己的利益扯上联系,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白衣战士”逆行,冒着生命危险拯救患者,舍小家为大家,只要思维正常的人都会向他们致敬。可如果自己是个医者,或者家人正面临“逆行还是退缩”的选择,我们又会怎么做呢?
其实,“白衣战士”也有妻儿老小,基层社区工作者也有爱恨情仇,物业公司的小伙子甚至只是90后、00后。疫情面前,他们也有忧虑、担心,也同样面临着生活的不便。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致敬远方的逆行者容易,包容近前的瑕疵却很难。
小区的一位妈妈几天前在群里说,马上就要开学了,担心孩子班级里会有湖北籍的同学。而现在,因为小区里出现确诊患者,她突然改口,怨恨起那些可能歧视自己孩子的人来。
作为小区住户,我亲历了小区封闭前后的全过程。无论是社区居委会还是小区物业公司,决策的过程仓促,的确有不少工作尚待完善。不过,我看到更多的是感动。大清早,瑟瑟寒风中,一名90后社区工作人员穿着红马甲戴着口罩,在楼下巡查;几名保安临时兼任快递小哥,穿梭在楼栋间送菜;微信群里的超市工作人员,面对“能不能快点”“为什么不多进一些货物”的指责,不厌其烦地解释,一遍又一遍地说“对不起”。
非常时期,确实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但一味指责和谩骂只会激化矛盾,甚至让情绪崩溃。抱怨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吗?为什么不能选择理解和包容呢?
包容,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而是在辩证地看待人和事的基础上,在“基本正确”的基础上,适当接纳别人的瑕疵和不足。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还涉及赞美的伦理。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记忆涉及伦理问题,即一个人选择记忆什么、忘却什么,不仅仅是记忆力的问题,还涉及“该不该”的问题。如果我们只知道空洞地致敬远方,却对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近前事物失去理性判断,那么这样的致敬不仅苍白无力,而且缺乏伦理。
不要在疫情到来的时候才想起医生,不要一边致敬远方的逆行者、一边抱怨近在咫尺的坚守与付出。远方的致敬可以喊喊口号,近前的包容需要的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