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据悉,将有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教育部将组织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对申报设置的高等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将列入专家考察的36所中东部地区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和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的名单向社会公示。(见9月15日《广州日报》)
学院更名为大学,早已算不得是新鲜事。可每每有此类新闻爆出,公众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番。或许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校名变更,实则传递出了,不同群体关于高校发展路径的不同见解。
当今的高校更名,不少被大众舆论视为负面消息。但是在一开始,学院变更为大学,留给世人的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印象。其实,按照最初的政策设计,以“校名升级”为标志的高校升格制度,乃是为了激励办学者能够有所作为。如果说,高校升格制度曾经很好解决了二线院校的驱动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一机制的内在缺陷以及消极后果,也越发暴露出来。这一方面表现为,助长了高校办学的形式化、投机化。不少学院为了升格,不负责任地增学科、抢师资;另一方面,此举也加剧了一些高校求大求全的办学取向,使得不少“新大学”变得大而无当、名不副实。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高校升格做法收到了迥异的效果。显然,随着大学数量的激增、招生规模的扩张,如今再盲目鼓励高校变大变全,无疑已经不合时宜。事实上,我们真正缺少的,反倒是院校基于自身传统和优势沉淀,发展起来的特色化、精致化办学模式,而不是通过学校的名号去分割有限的教育资源。
围绕高校更名事件,公众的质疑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提醒。那就是,当高校升格机制渐渐失去效率和引导力,我们是否该寻找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对二线院校的办学工作进行评价和激励?
科教短评:“弱势”高校遭遇“哈姆雷特式难... 2011-08-11 |
赵婀娜:大学,实至方能名归 2013-01-28 |
徐 娟:高校,别总在“名”上花心思 2013-05-23 |
燕 农:高校频繁更名背后的功利 2014-05-19 |
熊丙奇:高校更名的冲动从何而来 2015-03-03 |
蒋 理:高校“更名潮”因何而起 2015-06-12 |
谢建中:大学更名不应一味追求“高大上” 2015-06-15 |
大学争名潮折射“怕吃亏”心态 2015-07-14 |
然 玉:高校更名风波背后的真问题 2015-09-15 |
邓海建:改名有风险,高校须谨慎 2015-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