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两个案例,都是关于创新的。一个是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页岩气革命,似乎是美国私人企业自发创新的成果。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1976年,美国矿产局就启动了页岩气技术攻关项目,投入数十亿美元资助相关研究,这才使得页岩气革命有了可能。还有一时风光无二的特斯拉,可谓是创新创业的一个代表作。可是如果没有2009年从美国能源部获得的4.65亿美元担保贷款,马斯克能笑到今天吗?
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足以证明政府不仅不是创新的梗阻,还是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和倡导者,甚至敢于承担企业不愿冒的风险。这也使今天很多主流技术应用成为可能,比如互联网、触屏手机、清洁能源等等。在急功近利的投资逐利环境中,那些回报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可能都无法找到投资人,而真正的创新却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思考政府扶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就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政府主导“分钱分物”模式,采取的是定向拨款的静态支持,要求预算与实际开支十分精确,并能精准预测项目效果,这在现代技术革新的跳跃式频率中,实际上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其结果是,只能编制出一些其他指标,来满足静态的体制要求,比如专利数目、发表论文数量。数据显示,上海规模以上企业发表的科研论文中,80%来自本地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实力更强的外资企业却只占20%。原因很简单,论文就是成果,是对政府拨款的交代,至于产生了多少市场效益,就不好细究了。
另一方面,政府拨款也囿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要求,往往只能局限在少数有把握、风险小的领域,错失了很多有潜力的好项目。“分钱分物”的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在分配与使用环节上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正因如此,“分钱分物和政府审批评定的老体制、老思维、老办法,没有出路、没有希望,也是推不下去的。”
如果说“分钱分物”是一种越位或错位,让政府承担了本该由市场决定的创新评价责任,那么在创新链条中政府的“缺位”,同样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
可能的“缺位”之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公平竞争环境。这不只是要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包括小到宽带提速、市场“打假”,大到法治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供应。
可能的“缺位”之二,是及时干预市场失灵,比如企业不感兴趣的环境治理,没有市场潜力的药物开发等等。打车软件,不考虑用不来手机的老人需求,政府就应该及时补充,维护创新与公平的平衡。政府资助那些被市场忽略的技术时,要提供明确的政策信号,让企业家来做具体工作。
可能的“缺位”之三,是富有远见地校准创新方向,以应对各种紧迫的社会挑战。政府与风险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对投资回报的侧重点不同。创新带来的经济收益始终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比如新产业能从旧产业吸收多少就业人数?因此,提出重大创新战略,编制产业规划,这仍然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当然,政府要避免亲自“下场做运动员”,而是要通过“前拉后推”对企业进行引导。
放弃“分钱分物”后,如何用好手中资源,就应当围绕以上三个方向,采取更为积极和果断的方式,以补位来纠正过去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要致力于搭建前瞻性的公共平台,鼓励各个层级的政企合作与互动,寻求多样化的扶持创新组合,分散风险,突出激励。例如,改政府拨款为股权投资,以投资回报形成公共创新基金池,以期权激励吸纳专业人才参与政府创新智库等等,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创新驱动的社会,不应该仅仅是构想。
燕赵晚报:研究生的“长痛”需全社会来抚慰 2010-01-11 |
燕赵晚报:研究生的“长痛”需全社会来抚慰 2010-01-11 |
迪拜的倒下与中国民众的疯狂 2009-12-01 |
林伯强:风电发展遭遇“软”“硬”挑战 2013-02-25 |
陈柳钦:中国“页岩气革命”应求稳 2013-03-27 |
苏 竣:“双手”协调驱动科技创新 2014-04-28 |
龚 婷:能源蓝图的折中色彩 2014-08-05 |
百 合:从需要国家到国家需要 2014-08-14 |
扶持大学生创业也需“简政放权” 2014-11-13 |
李春霞:且看油价博弈如何结局 2015-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