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几日,北京正在遭遇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多处检测点PM2.5浓度值接连“破表”,自11月29日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后,重污染天气已经持续4天。
相比于最初面对雾霾时的愕然和不知所措,如今我们已经对这个不折不扣的“公敌”十分熟悉,事实上,空气污染正全方位进入日常生活和话语体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公共议题。针对雾霾等极端天气频频爆发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关于重空气污染的应急措施和方案,根据具体状况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应急举措是否能解燃眉之急?以北京为例,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应急建议,但即使启动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也只是以提醒相关单位和人群注意防范、避免户外活动为主。虽然有限制道路施工、禁运渣土、对部分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与露天烧烤等与减排直接相关的措施,但这些毕竟只是临时性“应急”之举,在影响生产生活的同时,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都不甚理想。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预测,本次污染过程预计于12月1日夜间至12月2日凌晨结束。在此之前,深陷“霾伏”的北京居民们,除了无可奈何地刷刷朋友圈晒“灰蒙蒙”的照片,能做的大概也只有戴上口罩,默默等待雾霾自行散去。“预警”的“友情提示”意味有余,实质性干预却明显乏力,总体而言,尽管在“治霾”上已经不算是新手,但与近年来爆发的多次重度雾霾相比,这次化解危机的过程并没有太大突破,最终还得“靠天”。
将雾霾视作突发性事件来“应急”,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雾霾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在政策层面并没有确切的结论,在缺乏依据的前提下,相关治理工作就难以高效展开。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地空气污染的频频出现并不是独立事件,其释放的信号关乎更大范围内的发展方式问题,指向了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这一大背景。
在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选择上,我们曾经走过不少弯路,直到现在依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真正想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是世界趋势,正在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就是基于这一共识展开的世界合作。但在现实中,绿色发展恐怕更多是“看上去很美”的理想,正确得无可挑剔,却无法调动起积极性,更谈不上深入人心,融入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无法视而不见的雾霾一再成为倒逼治理污染的契机,也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尴尬处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时间并不长,但解决起来却远非一日之功,短期之内甚至难见明显成效。但无论眼前有多少困难,这个过程都无法避免,我们只有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一步一个脚印地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分阶段治理目标和计划,以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造压力和动力,让人民看得到碧空蓝天的希望。
郇庆治:把环境压力变成政治动力 2013-04-15 |
人民日报:不要再为GDP排位纠结了 2013-11-05 |
萧若寄:抗雾霾更需立足长远 2013-12-09 |
程施臻:由“有一种蓝,叫APEC蓝”所想... 2014-11-12 |
李小佳:放纵尾气超标,该治的不只是“黄牛” 2015-09-16 |
王传涛:周末过后,还是必须要吐槽雾霾 2015-10-19 |
杨于泽:怎能拿异常当正常 2015-11-10 |
王 晋:治理空气污染应急预案要有“行动力” 2015-11-12 |
走出“供暖必霾”,关键要靠新科技 2015-11-12 |
艾 吾:PM2.5破1400,反思雾霾中... 2015-11-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