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幽深的海洋到浩渺的太空,从“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到让人“看见”的眼角膜……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了中国5项“高大上”的科学工程。中国能否成为全球科学领跑人?对于自己的设问,这个报道做了侧面回答:一次“科学革命”正在这里发生。
然而,比科学之光还要耀眼的,或许是这部纪录片中科学家们清澈纯粹的眼神。无论是在大山深处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还是在实验室里用镊子夹起动物的眼角膜,科学家们身上散发出一种沉静的气质,他们的眼神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名气、利益,与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自然最深处的奥秘交相辉映。
这样的眼神让人看到,一步步推进人类探索极限的创新者,必然要摆脱“功利”的锁链,把心灵投射在更高远的天空。在创新领域,有“三角结构”之说:三个点支撑起从科学到商业的各种创新活动,一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一是与众不同的思维;三角形的另一个顶点,则是内在的创新动机,而非外在的经济刺激,这正如乔布斯对于苹果公司的期许,并非“成为首富”,而是充满激情地“改变世界”。“有没有用”“有什么用”,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创新中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有人说,科学不会指定成功者,其前进往往依靠“突破”而非“规划”。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创新,也同样适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创新路径,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竞争”。如果在想法萌生之际、创新开始之前,就用“效益”限制其发育、用“实用”规定其生长,那得到的可能只是盆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何况,真正的创新者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每一个创新的认识、创新的举措,都能把人类的知识或者行动,向既有的圆圈外推进些许。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带来的“效益”并非用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就能判断出来。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的圆锥曲线理论,1800多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应用于研究行星轨道;没有爱因斯坦揭示的质能定律,没有理论物理的进步,人类如何可能像今天这样开发利用原子能?本质上,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带来人类智识或者文明的进步。以这样的“功利心”去衡量,才能把创新天际线,托举得更加高远一些。
由此观之,无论是创新的主体,还是创新制度的设计者、创新土壤的涵养者、创新成果的保护者、创新文化的倡导者,都应该少一点“短期的功利主义”“庸俗的实用主义”。一心盯着利益,以“投入太大”“周期太长”“盈利太少”忽略基础研究、砍掉基础工程,只会在长期竞争中败下阵来;以“发论文”“出成果”“被引用”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也难免对“坐冷板凳”搞研究的人形成负激励;汲汲于投入产出比,抛弃学业去创业、放下专业去创新,拼凑的山寨货、抄袭的计划书只会让人丢掉“天使轮”、吓跑“投资人”。这样的“急功近利”,缚住了创新的翅膀,带偏了创新方向,大潮退却之后,岸上可能连贝壳都留不下来。
在创新文化中,车库可说是一个“圣地”。很多知名创新企业,都有着自己的“车库传奇”。而车库于创新的启示,正在于少一点束缚、少一点功利,以“玩儿”孕育灵感、激发想象,从而产生最有活力的创新。
新闻时评:别让亲情“绑架”婚姻 2014-02-11 |
“礼金白条” 2014-03-04 |
曹玲娟:别让资本绑架文化 2014-06-09 |
拔“软钉子”要在制度上使劲(大家谈·狠拔... 2015-02-02 |
李云勇:“纳税钱”必须退出重奖状元行列 2015-07-22 |
汪昌莲:“礼金账号”是一种失范的“人情契... 2015-08-11 |
“礼金账号”是一种失范的“人情契约” 2015-08-11 |
八岁小孩开车上路,错在谁? 2016-02-19 |
自媒体何以成为反智主义新阵地 2016-02-24 |
破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难题 2016-04-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