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时事

谢谢你,让我们认出他们

杨杰
2019-04-03 10:31: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常言道,考察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对待妇女和儿童。

  人生的头18年,真要成长为祖国的花朵,必须成功躲过幼儿园里的芥末、人贩子的糖果以及“怪叔叔和阿姨”的性侵。上个月,女童保护基金发布了一串让人揪心的数字,2018年,750起性侵案例中,14岁以下受害人占80%,年龄最小的为3岁。317起案例中,熟人作案210起,占比66.25%。这仅仅是媒体公开报道的个案,并不等于全年性侵儿童的总量。

  隐藏在“熟人”背后难以识别的面孔,似阴霾笼罩。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行为,刺痛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本能的道德情感。最近,广州花都区“未成年被害人已决案件查询系统”投入使用,将坏人的面具撕下,性侵前科一键查询。

  系统里有辖区内106名性侵、拐卖、拐骗未成年人的成年犯罪人员资料,包括涉案人员的人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详细地址等,还有案件办理过程、办案检察官、判刑情况等。

  很快,“一键可查有无性侵前科”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不过这个系统并未对个人开放,只有检察机关、教育部门等有使用权限,还未做到全网可见。

  从2016年开始,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的尝试,一直在谨慎推进。在广州花都区的举措开展以前,浙江慈溪、上海闵行、江苏淮阴都有过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及信息公开的试水。只不过,有的同样仅供内部查询,有的迟迟未公布,有的只公布了1例。

  浙江慈溪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信息公开启动1年多后,一个叫毛万根的人才被挂在慈溪法院和检察院的官网上。一同公开的,还有他的户籍、案由和照片。这个唯一公布的罪犯,曾因猥亵儿童被判有期徒刑6年。出狱后,毛万根再次因猥亵儿童被判刑。

  也许要到许多年后,这张穿着囚服的半身照才能显示出足够的意义。许多人称之为中国版的“梅根法案”。1994年,7岁的美国女孩梅根·坎卡被邻居奸杀,凶手曾有性侵女童的前科。两年后,美国总统签署“梅根法案”,要求登记性暴力犯罪人员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以供公众查询。2014年,美国已经有近65万人被登记为有性犯罪记录者。

  为什么中国公开性侵儿童罪犯的信息如此缓慢且艰难呢?一些热爱人肉的网友,此时讲起了对罪犯的隐私权保护。也有反对者认为,把罪犯的信息公开,像现代版的“黥刑”,让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利于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给其家庭成员也带来影响,公开张榜甚至可能招来“私刑”。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涉嫌侵犯犯罪分子隐私权的行为,如果要求检察机关赔偿,后者缺乏上位法支持,将面临败诉的可能。

  高度重视个人隐私的国家,为什么会出台“梅根法案”并全面推广?当国家明明知道孩子身边住着一个恋童癖、有性侵儿童前科的人,而没有提醒和告知家长,悲剧再次发生时,国家难辞其咎。若国家已履行义务,监护职责就落在了家长身上。这就是“梅根法案”背后的伦理,两害相权取其轻。

  再者,犯罪记录属于公共记录, 裁判文书网上早已公开。即便认为个人犯罪记录涉及广义上的隐私权,在儿童最大利益原则面前,性侵儿童罪犯的隐私权也应受到一定限制。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确立“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在一个儿童友好型的社会里,看世界的眼睛是与孩子平视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性格在小时候就基本定型,童年时的阴影会在此后几十年的生活里,以怯懦、自闭、缺乏安全感甚至抑郁自杀的倾向反复叨扰。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又常常再犯。众多犯罪学研究证实,性侵儿童罪犯的再犯率很高。一个学校的保安曾反复强奸女孩致其怀孕生子。公开信息对犯罪人是一种震慑,对犯罪有预防作用。

  香港在2011年推行性罪行定罪记录查核机制,雇主可以查核补习班老师、照顾儿童的社工、儿科医生、校车司机等与儿童常接触的人群,看他们是否有性犯罪记录。这个机制推行9个月内,就收到2.4万份查核申请,可见民众对它的需求。

  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失信人“大白于天下”,对“老赖”都能下此重手,对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人员何必如此宽容?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十年一诺暖如歌

    【人物】坚持十年为老人拍照的摄影师【故事】“看镜头。微笑。非常好!”在摄影师充满温情的镜头下,一位白发老人神采奕奕的笑容出现在了照片上。镜头里有什么?春天的鲜花,飞扬的青春,难忘的记忆,还有老人们的笑容……对于镜头中的老人们来说,这样的照片不会褪色,而摄影师们也在快门的闪动中为岁月留影。

  • “大师沈巍”与“诗人余秀华”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天,“大师沈巍”算是网上最红的红人,似乎有遮盖响水事件之嫌了。沈巍,本流浪汉一枚,在上海的街巷流浪26年。然后,有人接连不断地拍沈巍先生之视频,发出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感慨;然后,出现了一位所谓的“师娘”(据说这位半老徐娘也红了

  • 流浪大叔爆红 谁该感到羞愧

    流浪大叔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网红,他叫沈巍,据说是某单位因病停职的工作人员。媒体起初报道这位流浪大叔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说实话,沈巍的爆红一改电商时代网红靠颜值或才艺出圈的规律。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理想和坚持的社会底层流浪者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