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厘清市场和政府关系,形成改革合力” (漫画:任彦松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理解这个重大论断,必须坚持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准确定位。
■《决定》在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提出两个要点,表明了中央明确坚定的态度
《决定》在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提出了两个要点: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不但肯定了市场的作用,还将其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表明了党中央明确坚定的态度。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1992年的十四大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后,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改革的总体规划,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然后从1994年起开始了经济体制的系统改革。再经过1997年十五大开启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在21世纪初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不过,这个初步建立的经济体制仍然背负着命令经济的许多遗产。这种情况的延续,就形成了一种“半市场、半统制”的过渡性体制格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现有体制在许多重大方面“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使之逐步完善。
遗憾的是,有的人不把中国经济的茁壮成长归因于改革开放,却把它归因于“强势政府”动员和分配资源的超强权力,于是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市场的“驾驭”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控。各级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不断增强,这严重抑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作用。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旧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使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二是由于各级政府手里掌握太多太大的资源配置权力,造成了权力寻租的庞大基础,也使腐败蔓延,难于遏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沿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前行,还是沿着强化政府权力的道路前行?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只有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道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才有光明的未来。
顺应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鲜明坚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