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昆明舰:中国“舰造”新高度
——从新型驱逐舰入列看我国造舰技术发展
■吴晓伟 张凤香 赵 东//www.workercn.cn2014-06-09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1日,上海某码头,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延续了我海军新型舰艇持续密集入列的势头。

  3月24日,马来西亚官方宣布马航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终结”后,我海口舰、绵阳舰、井冈山舰、千岛湖综合补给舰紧急奔赴疑似海域展开搜寻。同日,由导弹驱逐舰长春舰、导弹护卫舰常州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的海军第十七批护航编队,从舟山某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6月2日,中国海军盐城舰、洛阳舰、太湖舰与喀麦隆海军在几内亚湾进行了反海盗联合演练。6月3日,由我海军郑和舰、潍坊舰组成的训练舰编队抵达印度尼西亚泗水丹绒贝拉港贾拉德乌塔拉码头,开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透过游弋在大洋上的中国海军舰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造舰技术的变化与进步。

  平台发展走向大型化

  上世纪50年代,我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由于没有自己建造的驱逐舰,只能向前苏联购买。1954年10月,购买的第一批2艘“自豪”级驱逐舰抵达青岛,分别被命名为“鞍山”号和“抚顺”号。1955年6月,第二批购买的2艘分别被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在这4艘驱逐舰的基础上,人民海军成立了第一支驱逐舰大队。

  随着我海上值勤日趋频繁,对以驱逐舰为代表的水面舰艇需求逐渐加大。1960年,海军组织了导弹驱逐舰的研究工作。1968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开始建造,1971年12月入列,具有航速高、航程远、对海火力强等特点。从1972年起,中国海军开始批量生产该型导弹驱逐舰。

  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的驱逐舰发生较大变化,除增加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外,开始搭载舰载直升机,用于机动反潜和超视距攻击舰艇。这给中国海军发展以宝贵的启示。到了90年代,中国又发展了新级别的导弹驱逐舰,可搭载直升机,装有防空导弹系统和反潜武器系统。新级别导弹驱逐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海军驱逐舰朝着大型化、多用途、可以远海作战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和建造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平台适航性、续航力等总体性能进一步提升,并配置相控阵雷达等多种警戒探测设备,以及远程导弹、区域防空等多种打击武器,信息化水平更高,综合作战能力更强。

  动力推进实现复合化

  1980年,我海军第一次派出包括6艘导弹驱逐舰在内、共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驶向太平洋,担负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护航警戒任务。这是我海军导弹驱逐舰首次登上大洋的“舞台”,也表明其具备了远洋航行能力。

  从1985年11月中国海军第一次派出导弹驱逐舰首访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3国,到今天已先后有50多艘次导弹驱逐舰访问了30多个国家的海军港口,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世界大洋大洲的航线。

  舰艇远航大洋,需要强劲的动力作为支撑。随着我国新型水面舰艇吨位的明显增大,为保证舰艇具有较高的航速和良好的机动性能,舰艇对动力装置推进功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我国第一代水面舰艇采用蒸汽动力或柴油机动力装置相比,新一代水面舰艇采用先进的柴燃联合动力装置,使用方式灵活,动力更加充沛,能更好地满足舰艇机动性能对动力功率的需求。

  目标特征趋于隐身化

  随着探测技术和武器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场信号特征已经成为影响舰艇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隐身性能成为国内外舰船研制的基本设计要素,并广泛采用综合隐身技术,尽量降低舰艇的可探测性和战场上的被感知度,保障自身生命力并充分发挥作战效能。

  以“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为例:银灰色的舰体,流线型的舰形设计,所有装备全都与舰体有机地融为一体。行走在这个全封闭舰艇的走廊上,感觉舰艇上的任何一处设计让人既觉得舒适,又不可缺少。

  诸多细节指向一个要求:隐身!在新一代水面舰艇研制过程中,更加重视提高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水平,由雷达波、红外和声等三个方面的传统隐身设计,向雷达波、红外、声、磁场、电场等综合隐身发展。

  通过采取内倾式船体外形设计和减振降噪等隐身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舰艇目标特征值,降低被来袭导弹武器的命中概率,保证水面舰艇在信息化海战中做到先敌发现和先发制人。另外,通过采取舰炮隐身外形设计、小艇内藏式设计等措施,尽量控制舰面设备的雷达波散射特征值,使我国新一代舰艇隐身效果显著增强。

  作战能力走向综合化

  现代新型导弹驱逐舰已由舰炮、鱼雷武器过渡到以导弹武器为主,有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防空导弹中有作为区域防空,即编队防空用的中程对空导弹,用来对付高空目标;有本舰自身防空用的近程对空导弹,对付超低空飞行的敌方飞机和导弹。

  为适应舰载导弹武器的远程化、大型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舰艇抗击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需求,新一代水面舰艇普遍采用垂直发射技术,并配置多功能雷达,同时具备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实现防空、反舰或反潜等多种舰载武器的共架发射,增强水面舰艇作战使用的灵活性和打击能力,使舰艇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2012年4月下旬,参加中俄联演的我军的几艘导弹护卫舰,均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现代化舰艇。舰上主要装载有舰舰导弹系统、舰载反潜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水声对抗系统等武器系统,以及本舰作战指挥系统和编队指挥系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舰体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武器综合控制。

  我国在新型驱逐舰上采用了国内自主研制的垂直发射系统和多功能雷达,提高了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制导能力,可有效应对高强度、多方向、多目标的导弹饱和攻击威胁,使舰艇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为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在现代新型导弹驱逐舰上发展了多用途导弹和多用途发射装置。与这种多用途导弹系统相适应的还有多功能雷达,能同时搜索、探测、跟踪多个目标。这样一部雷达可以起到多部雷达作用。同时,现代驱逐舰上还搭载有舰载直升机,主要用于执行反潜等海上作战任务。配置的小口径的多联装自动速射炮,发射率高,能在瞬间形成一个弹幕,它与近程对空导弹组成一个有效的反导弹系统,可以在较近距离上拦截来袭导弹,对付超低空飞行的对舰导弹。

  上图由王栋摄

  制图:田洪磊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