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求,用实干诠释工匠精神——一位桥梁工程师的故事
“我不来你不来,企业还做不做了,我们还是不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姜薪主动降职到项目担任总工时说的一句话,那时的姜薪已经是集团的桥梁技术中心主任,他已经在桥梁行业做了20年,而这一次,他把这个项目当成了“宝”,“这是一个能够打破世界纪录的项目,我有一种研究它、攻克它的愿望。”
他放弃职务、降低薪酬,举家北上,带着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儿子一起来到项目部生活,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转体桥的施工建设中,他用对技术的热爱,对桥梁事业的执着,诠释着建筑工匠应有的情怀。
三年来,他积极参与多项黑科技,将BIM技术与3D打印技术集成应用、设计W型箱梁进行梁端称重,开发安全管理APP等,这些“黑科技”在建设过程中尽显风采。他的执着追求,成功帮助项目优化了近百项设计、创新修订多项方案,间接创造利润3000多万元。他的同事总是说:“有姜工在,大家可以放心往前冲,他已经把能想到的可能都分析了一遍。”他对工作极致认真的态度也感染着每一个人,大桥转体的核心技术,平面球铰定位精度要求1mm,相较于地铁测量误差的5-10mm,球铰定位精度1mm简直是世界级难题,为此引入了3D打印技术,但是由于需要反复修改方案,定制比较麻烦,于是3D打印过程就成了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测量部的员工在他的这种“较真”的工作态度中,重复试验、反复修正,经历上百个夜晚,上百次的调整,终于将精度调整到0.3mm,超标准完成要求。
二十年勠力拼搏,秉愚公之志,得硕果累累;二十载执着追求,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潜心贯注,躬耕不辍,姜薪数十年如一日投身桥梁建设。坚守初心,方为匠心!
立足平凡,用双手编织人生梦想——一位钢筋捆扎工的故事
2018年的小年,为了在年前完成子塔塔身施工,潘振龙和一群工人穿着被汗水打湿的棉衣、顶着塔身刺骨的寒风,从54米高空往返地面数十次,一米一米完成了塔身的钢筋捆扎,为如期完成子塔最后一节的砼浇筑创造了条件。
潘振龙来自天津农村,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老婆在家照顾他们,他出来干活养家。他是一名钢筋工,参与大桥施工的钢筋绑扎工作,每天工作就是一段一段地绑扎钢筋,把钢筋绑好了,混凝土才能浇筑。三年来,他日复一日绑扎钢筋,从承台一直到箱梁,从子塔一直到主塔,后来,主塔塔身封顶了,他就在引桥这里绑扎现浇梁的钢筋。
潘振龙以前也参加过别的大桥建设,但是都没有这座桥这么长这么大,也没这么怪。那些天,他一直有个疑问,这座大桥修好了得有500米长,也就是一里地了,桥面还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这得多沉啊!而且修完了以后还得转个圈,转到铁路线上面去,他真想象不到,到底用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让这个大块头转起来。
30日凌晨,潘振龙站在塔顶上,亲眼看着这座数万吨的巨兽缓慢却坚定地“转身”,他笑着说:“看着大桥一天天长高,作为一名参建工人我感觉很骄傲,心里非常自豪,这么大的工程,我也是建造者之一,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5000多万建筑产业职工,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国门内外,他们的双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路程上描绘着鸿篇巨制。团结和服务产业工人,竭尽全力、真心诚意为产业职工服务既是产业工会的初心,也是产业工会的使命。只有走近产业工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真实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切身利益,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与工会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使之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和深厚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