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其中,最需要帮扶的是“4050”人员。可以说,解决好“4050”人员稳定就业问题,就能保证移民新区繁荣发展。综合来看,在诸多就业渠道中,发展融合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福安社区,汽车座垫编织、仿真草坪制作、棉签包装等扶贫工坊纷纷开工复工。图为社区居民在扶贫工坊内缝制汽车座垫。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十三五”期间,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约3.5万个安置社区。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就是产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其中最需要帮扶的是“4050”人员。
“4050”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人员。一般来说,他们技能单一,大多数只会种田养殖,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弱,难以在劳动力市场找到活干。
但是,“4050”人员在移民新区中却又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从生产角度看,由于年轻人基本都进城打工,移民新区发展生产平时主要靠“4050”人员,他们是建设移民新区的主力军,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依靠。从生活角度看,“4050”人员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和核心。有他们在,家庭就有凝聚力,年轻人就会回家,移民新区就会保持活力。可以说,解决好“4050”人员稳定就业问题,就能保证移民新区繁荣稳定发展。
有关地方的实践表明,目前“4050”人员基本以就地就业为主,主要有三个较好途径。
一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移民新区周边聚集,援建一批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比如农产品分拣、服装加工、制鞋等,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将有条件的移民新区纳入产业园体系,让农民转为工人,推动搬迁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要继续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引进东部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充分运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经验优势,建立稳定的加工生产和销售渠道,将移民新区优势特色产品不断销往更广阔的市场,确保“4050”人员长期稳定就业。
二是在移民新区因地制宜设置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包括保洁、环卫、水库看管、蔬菜采摘、护林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主要针对身体不太好和身体有残疾的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他们的身体特点,实现了人尽其用,还增强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信心。公益性岗位具有收入稳定等优点,要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宽移民新区弱势群体就近就业渠道,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防止返贫。
三是发展融合产业。近年来,一些移民新区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融合产业,通过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综合利用、销售、餐饮、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价值链,使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利益共享。其中,农产品生产环节主要吸纳“4050”人员就业,有力促进了他们增收。
综合来看,在诸多就业渠道中,发展融合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比如宁夏银川市的闽宁镇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光伏+”“葡萄酒+”“旅游+”等产业,既吸引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二三产业工作,又吸纳了大量“4050”人员在一产环节就业,很好地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既着眼当前巩固扶贫成果,又放眼长远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