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吴迪

当心引发“雪崩”的那一片“雪花”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2019-03-28 07:02:29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从“狼来了”的故事到“塔西佗陷阱”,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信用透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旦一个人或组织失去了信用,不论做的是坏事还是好事,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让消费者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才能真正用信用激发消费潜能,为美好生活的蓝图增添更多亮色。

  据3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近日,中国消费者报社发布的《2018年度消费维权信用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间,虚假宣传、假冒伪劣问题在总体消费投诉中占比接近11%,同比有所增长。专家认为,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与经营者的社会信用密切相关,我国信用治理制度诸多“短板”亟须补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央行相关负责人曾用“丈母娘挑女婿要看征信报告”的说法,形象地表达了信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失信行为多发,比如个人层面的“霸座”、老赖,企业层面的电信运营商“无限流量”虚假宣传、共享经济企业押金难退等。此外,数据显示,失信行为多体现在虚假宣传和假冒问题上,主要集中在食品、销售服务、服装鞋帽、保健品、家居用品等五大行业。

  这些年我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展,联合惩戒措施和机制发挥的效用不断扩大。然而,同时也存在刷单炒信、海淘高仿充作正品等涉嫌违法的乱象,阻碍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究其原因,缺乏外在约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在较为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中,电子商务法出台前,监管和法律法规的某种缺位一定程度上使得刷单、虚构物流信息等行为广泛存在;还有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随着消费模式不断更新变化,消费市场特别是网络市场出现一系列透支信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新情况,越来越凸显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有企业信用意识欠缺的原因,比如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用以牟利、保健品市场夸大宣传、预付消费领域的“跑路”,等等。

  对于企业、行业发展而言,信用是无价之宝。国外知名企业无一不把自家信用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精心呵护。相反,以小黄车退押金事件为例,千万用户几乎一夜之间选择退押金,除了从众心理外,企业平常的退押金“秒变”购买优惠卡、月卡等不诚信套路多次被曝光,或许也是造成“雪崩”的一片“雪花”。

  不久前,中消协公布2019年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信用让消费更放心”,这是对消费领域信用体系的呼唤,也是对放心消费环境的期盼。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重视信用、打造信用、提升信用的良好风尚,既是亿万消费者的共同向往,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设立信用监督管理司,我国一直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统一的、综合的信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针对随着消费模式不断变化,失信行为在表现方式、行为手法上花样翻新,导致监管治理难度增加,暴露治理“短板”,这些都需要从技术上、制度规范上“补课”,用机制约束商业失信。

  从“狼来了”的故事到“塔西佗陷阱”,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信用透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旦一个人或组织失去了信用,不论做的是坏事还是好事,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让消费者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才能真正用信用激发消费潜能,为美好生活的蓝图增添更多亮色。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 让“海子”回到他原来的样子

    今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离世30年的日子。这些年来,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着在他身上,谈起诗歌时总是会谈起他。想起当年与他的交往,让我心生很多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个小期刊《启明星》,有了一点反响,作为法律系同学的海子来到我宿舍

  • 把好思路变好出路

    2018年3月,河北省文联干部赵云旺来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是文联干部,乡亲们都叫他“文化人”。一声“文化人”,饱含了乡亲们对赵云旺的尊敬,也折射出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尊称的背后是担子,更是信任。赵云旺坦言:“光舞文弄墨不叫‘有文化’,得有真本领,带着百姓脱贫。”

  • 捡垃圾也是劳动,为什么要嘲笑沈巍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随即,他也成为众多网红赚取流量的“傀儡”。但,在对流量利益的角逐中,我更愿意抛去“流浪大师”身边的嘈杂,去静静聆听这位被“网红”者内心的声音。说到底,人们关注他,是因为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不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他和普通流浪汉不同——有存款。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