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一些人可能只认识到关乎“乌纱”这个层面,觉得只要“快速过关”“别在我这里出事”就可以了,没有将其置于事关整个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和子孙后代健康的高度。
据央视10月28日报道,近日,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巡查,这是对今年5月~7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排查整改的“回头看”。巡查发现,广西南宁部分黑臭水体治理出现反弹。另据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直接将一条整改范围内的黑臭排水沟填埋,令专项巡查组“左右为难”。
宜居的环境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直观体会和要求。又脏又臭、蚊蝇孳生——百姓身边黑臭水体的存在,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更威胁着水环境、生态环境。正因此,对黑臭水体的整治一直是城市治理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便有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的规定和目标,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诸多城市中遭市民多年嫌弃的臭水沟变清了、没味了。但也有的地方只是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以应付检查,有的“好景不长”、没治理多久便反弹,还有的一拖再拖、“龟速”推进……
同样是黑臭水体整治,有的地方却做成了亮点、品牌。同样是在广西南宁,经过几年的治理,曾经的臭水沟那考河实现了整个河道系统的生态修复,成为河水清澈、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
一边是积极作为的“主动治”,一边是走走停停的“被动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从“被动治”到“主动治”须翻越几重山?
一重是观念的“山”。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一些人可能只认识到关乎“乌纱”这个层面,觉得只要“快速过关”“别在我这里出事”就可以了,没有将其置于事关整个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和子孙后代健康的高度。认知的高度往往决定着做事的态度,正所谓“高度决定态度”,思想观念的问题不解决,具体行动就很可能不给力、不靠谱。
一重是方法的“山”。黑臭水体长治久清要靠科学的方法。要认真分析问题、追根溯源,看看水体黑臭的原因是什么;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污染原因采取不同的治污办法,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造成“二次污染”;要标本兼治,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远打算,人财物的调配、后续运营维护要形成制度,权与责要相适应,“新官要理旧账”,规划要可持续。尤其要当心,不能为了蒙混过关而“走捷径”,应付了事。
还有一重是协作的“山”。应该看到,有些黑臭水体确实形成已久、积重难返,治理绝不是仅凭一家之力就能完成的。控源截污可能面临征地拆迁、土地移交、垃圾处理等多重难题,涉及住建、城管、环保、水利、农业等多部门。有些水体还是跨区域、跨流域的,还有地方分担与合作的问题——上游的污染不解决,下游可能永远干净不了。“人心齐、泰山移”。这种老大难的黑臭水体治理,确实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如果互相配合、互相补台,甚至在必要时肯作出一定牺牲,那么再硬的骨头也能啃得下来。
进而言之,这几重山不仅仅是一些地方在黑臭水体治理上要翻越的,而是在处理很多环境治理、城市治理问题上都须翻越的——治水如此,治空气、治土壤等亦如此;治环境如此,治药品食品、治信息网络、促安全生产等亦如此。
“回头看”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对敦促、倒逼问题的解决有着明显的疗效,但如果中央和相关部门频频“回头看”,一些地方就是不改,或者“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就确实需要追问其根源何在,不能让百姓对宜居环境的期待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