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机器上岗”,下岗的工人去哪儿
//www.workercn.cn2014-09-23 07:35:5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机磨合”的阵痛

  最近,海尔裁员新闻颇受职工关注。海尔裁员16000名,据说是引进了机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岗位操作,这让工人们感到了职业压力和生存危机。“使用智能机器,我们也许就要下岗了。”在泉州一家鞋业企业打工的四川籍农民工陈明说。在这场生产智能化“革命”中,不少人担心职工的权益问题,就在此前,浙江天台县便发生一起“机器换人”的劳动纠纷。

  “机器替代作用不可能一步到位,技术也需要不断地适应,比如先替代20%人力,再替代50%直至100%。况且就算全部采用机器人,也需要人工的操作。”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引进智能机器的同时,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操作机器的工人没有。连续招了几个人没招到合适人选,最终还是从自己企业中挑选了一些工人进行培训。”南安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在实施机器换人中,“人机磨合”成为一大问题。

  数据显示,福建技工工人不足,职工中,普通工和熟练工占57.0%,初级技工占18.1%,中级技工占16.2%,高级技工占4.4%,技师占2.4%,高级技师占1.9%。有技术等级的工人占职工总数的43%,这一结果虽然高于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29.1%的全国水平,但初级技工以下技能的职工仍占较大比例,高级工明显不足,职工技术素质偏低,结构性不适应问题突出。

  “老员工是企业的财富,用机器换下的工人,我们会让他们转岗,企业要想长远发展,离不开忠诚的员工。”南安市一家水暖器材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机器人替代的只是重体力工作,但同时也创造出机器人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岗位。”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招不到工人而不得不为之。业内人士也指出,不必担心机器人带来工人“失业潮”,多数制造行业里机器人密度还很低,到真正与工人“抢饭碗”的时候,我国的劳动力数量早已降低。一项数据显示,世界前三大机器人应用市场韩国、日本和德国,平均1万职工中机器人使用量分别为396台、332台、273台;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划,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才能达到每万人100台以上。

  “机器换掉的是仅仅是出卖体力的简单工人,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特别是能够独立操作各种智能机器人的工人和维修机器的高级技术人员。”福建东南汽车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表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