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机器上岗”,下岗的工人去哪儿
//www.workercn.cn2014-09-23 07:35:5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从向人口要“红利”转为向机器要“红利”。但被换下的工人如何转岗,以及企业难寻能熟练操作机器的人,却又成为大问题——

“机器上岗”,下岗的工人去哪儿

陈自凤 摄

  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机器红利”已是大势所趋,在这场变革中,人成了关键因素,“机器上岗”,是否意味着工人“下岗”?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机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简单劳动,而且是劳动力市场供应最短缺的部分。

  “机器换人”,红利显现

  “将程序输入电脑,电脑根据要求实现自动化生产。”在泉州南星机械公司,工人正在操作鞋面编织横机,这款机器打破了传统的工艺,一次编织成型,实现无接缝。而且,还可以极其精确地控制局部松紧度、款式、花型。

  “以前要不停地来回走动,现在只要坐着,盯着控制屏。”操作工陈冬升说,作为熟练工经培训后,小陈重新上岗,工资也涨了不少。

  “原来一个人可以看管一台,现在一个人可以看管三台。”在福建晋江市力达妙手机器人公司内,1台与餐具机配套的取送料机器人正在工作。在翻飞20秒间,机器人便完成了取放料动作。

  “一次性投入较大,这是企业是一个挑战,但对长远发展有利,工人减少,但产能却提高了!”在采访中,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均表示对“减员增效”满意。

  泉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越来越智能化的设备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质量保证,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并提高生产的安全性,这是新机械装备给泉州制造带来的新“红利”。

  记者了解到,许多企业在面对用工难的情况下,实施了“机器换人”,而这一举措得到很好的回报: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提高。

  “一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抛光款式相对较简单的水龙配件共计300个,一个机器人每天可工作24小时,工作量是工人的3倍,1个工人可以看管两台机器,一个机器人正常可工作10年。”南安一家水暖企业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个工人每年的各项支出在10万元左右,如果工作10年就是100万元,而一台智能机器人的支出与此相当,工作量却抵得上人工的3倍,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及其他意外的花费。

  据了解,“机器换人”带来的高效生产、次品率降低、人工费用减少等优势显现,在这场“运动”中,政府有关部门成为推手,泉州市经贸部门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购买由本市生产的“数控一代”设备,在按设备总投资额的5%比例给予补助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从原来的100万元增至120万元。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